任远明:重阳“下沙”对节气都有哪些讲究
任远明:重阳“下沙”对节气都有哪些讲究
编者按:传统酱香型白酒酿造,对于时令有着严苛的要求。表面看起来是对传统习俗的遵循,背后其实暗藏着工艺与自然环境之间的深刻关联。重阳下沙都有哪些讲究,我们一起走进远明酒业,听听酱香酒酿酒师任远明的“酿酒经”。
据任远明介绍,“下沙”是酿酒一年生产周期中用水最多的时候。重阳节前后,赤水河流域红缨子高粱已经成熟,加上河水清澈丰沛,便于取水酿酒。而重阳前后下沙,正好能够在温度较低的冬季进行前期工作。入窖温度过高,杂菌迅速生长繁殖,有益微生物如酵母等,就会在不良环境下生长,进而受到抑制并迅速衰老,导致母糟发酵不良;而入窖温度过低,酵母及其它有益微生物会生长繁殖过慢,也不利于发酵。按照生产时序,重阳“下沙”这里可在春季进行1、2轮次生粮味较重的基酒酿造。等到天气回暖,空气湿度、温度、风速等达到酱酒微生物繁殖最佳环境的4~7月,便正好酿造酱酒口感最好的3、4、5“黄金轮次”基酒,进而提高酱酒的整体品质。此外,重阳前后的空气湿度、温度、日照和风速等都会对微生物的繁殖造成影响。
任远明还介绍说,茅台镇的酒企虽然共享着独特地理条件带来的酿酒优势,在酱酒工艺的共性之外,由于“下沙日”不尽相同,“润粮”方式、高粱破碎率等操作细节各有千秋,所以酿出来的酒也会存在个性的差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