铭记历史 缅怀先烈·薪火映黔山丨贵阳纪念塔:12000名贵州军人的不泯忠魂
今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九一八事变后,中国人民就在白山黑水间奋起抵抗,成为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起点,同时揭开了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序幕。十四年浴血抗战,那些看似寻常的城市空间,都曾是民族存亡的烽火前线。
当我们翻开历史的扉页,一座巍峨的精神丰碑在时光长河中巍然矗立——曾经铭刻着12000名黔籍将士忠魂的贵阳纪念塔。这里,曾经激荡着永不沉默的呐喊,也镌刻着民族不屈意志的永恒印记。今天,让我们一起触摸时光印记,聆听历史回响,让信仰的光辉继续照亮前行的路。
从血火战场到故乡石碑:
纪念塔背后的抗战记忆
1937年8月后,第一百零二师以哀兵必胜的信念,先后参加了淞沪会战(苏州河战斗)、南京保卫战、徐州会战(砀山战斗)、武汉保卫战、四次长沙会战(新墙河战斗),伤亡极其惨重,前后累计牺牲约12000人,铸就了悲壮的贵州军人之魂。1940年9月,长沙第二次会战后,第一百零二师撤到湘阴(洞庭湖南岸)休整补充。
为了永远不忘日本帝国主义侵略中华,屠杀我国人民的滔天罪行,世代牢记贵州儿女流血牺牲保卫祖国的英雄事迹,告慰烈士们的英灵,贵阳各界人士决定在黔军将士的家乡贵州省贵阳市建立一座纪念塔。1941年5月,贵阳市纪念塔于中正路(今新华路)与青云路交叉路口建立,成为纪念黔籍军人在抗战中英勇杀敌、捍卫民族独立作出重大贡献的见证。
△刘铁轮将军修正、补充的纪念塔图。图源方志贵阳
三角棱形刺向苍穹:
一座纪念塔的“战斗姿态”
纪念塔塔高10.2米,象征第一百零二师,塔呈三角棱形,上尖下大,用巨型白绵石砌成塔形,象征着一把锐利的刺刀直刺敌寇胸膛。塔身三面分别刻有碑名“国民革命军第一百零二师抗日阵亡将士纪念卑”,贴以金箔的楷字,下款“师长柏辉章题”。塔基为正方形,四周有白浅雕花饰围绕,三级阶梯是青石砌成。
塔座底部呈台状,台上有石柱、石栏杆围绕,三方有进出口,各边宽1米多,高80厘米,嵌刻铭文,记叙了建塔原委,并刻有304团团长陈蕴瑜在砀山壮烈殉国的事迹,并列有阵亡将士的姓名、年龄、籍贯、军衔和职务。
阵亡将士纪念塔的铭文是周素园先生手笔。他写道:“夫以黔人生从山国,来自田间,言语塞陋,行动拘局,世之自命开明者,方窃窃指目,用为非笑。乃夫国难日深,强敌相对,黔人肝脑涂平原,膏液润野草。慷慨捐躯,前仆后继,视彼所谓开明者,未尝有逊色焉。……所以历皖、豫、秦、晋、苏、鄂、赣、湘,大小百数十战,伤亡万余人,而常标劲旅,若刃之新法于硎也。”铭文最后写到:“日可倒兮海可填,血肉拼与纲周旋。丹心耿耿昭日月,千年无名何须金石镌”。
△1949年解放贵阳的部队进城经过纪念塔。图源方志贵阳
消失的石碑 不灭的记忆
1952年,纪念塔被拆除。拆除的原因,众说纷纭。如今的纪念塔已非昔日模样,但黔山秀水间,那股不屈的血性从未消散。贵阳的街巷或许不再回荡当年的金戈铁马,但“纪念塔”这个地名,依然如一枚烙印,深深刻在城市的肌理里,提醒着后人:每一寸安宁的土地,都曾浸染过先烈的热血;每一缕和平的阳光,都曾穿透战火的阴霾。历史从不会真正远去,它只是换了种方式,与我们同行。
△现在的纪念塔。图源方志贵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