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报告·共奋进丨在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中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贵州卫视政务理论部 | 2022-10-24 13:28

作者 张学立

(贵州省社会科学院院长、民族文化与认知科学重点学科带头人)

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这个语词备受关注。报告指出,十年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得到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文化事业日益繁荣”。这一重大成果,正是党在新时代不断强调“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内在逻辑。坚持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提供了重要遵循,创造了新的实践样板。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中国共产党人深刻认识到,只有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坚持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才能正确回答时代和实践提出的重大问题,才能始终保持马克思主义的蓬勃生机和旺盛活力”。这一重要论述,深刻揭示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马克思主义融通互构。马克思主义以其科学性和真理性激活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中国现代化实践中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转化为现代新文明,实现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以其丰厚的思想底蕴和文化资源涵养了马克思主义,丰富了马克思主义的中华文化内涵,实现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新生,形成了极富民族特色的中国化马克思主义、二十一世纪马克思主义,不断开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境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突出优势,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根基,必须结合新的时代条件传承和弘扬好。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需要做到“五个结合”:

一是继承性与创新性相结合。新时代的中国如何对待传统文化?答案就是坚持继承性和创新性相统一,既要继承传统文化的合理成分,对其进行创造性转化,使之跟上当今时代发展潮流,展示中华民族的独特精神标识,更好地构筑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更好地发挥积极作用;又要对传统文化进行创新性发展,创造出更多符合当今时代需要、推动社会发展进步的先进文化。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要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取得新成效,就必须不断推陈出新,挖掘传统文化的深层次要义并发挥其当代价值;就必须深入探究传统文化的内涵外延,真正搞清楚传统文化的精华糟粕,明确留存什么,摒弃什么。

二是历史性与现实性相结合。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对传统文化中适合于调理社会关系和鼓励人们向上向善的内容,我们要结合时代条件加以继承和发扬,赋予其新的含义。”中华文明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是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是当代中国文化的根基,是维系全世界华人的精神纽带,也是中国文化创新的宝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包蕴着丰足的做人真谛和哲理,对于治国理政以及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都有重要的启示作用。因此,我们既要尊重历史,更要关照现实。

三是理论性与实践性相结合。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历久弥新,既凝聚着杰出人物的创造,也饱含着人民群众的贡献,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不仅是一个重要的理论问题,更是一个具体的实践问题,既需要专家学者进行深入的学理研究,也需要广大群众在实践中摸索总结经验。

四是传统性与现代性相结合。给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崭新的现代表现形式,使其在当今时代更具生命力、凝聚力和创造力。一方面,要充分把当代科技发展和传统文化结合起来,在视觉效果、传播方式上勇于创新。传统文化要做到可持续发展,就必须借助现代科技,深入发掘传统文化的内涵,与现代元素相融通,从而形成一种新的表达形式,以利于更加有效的传承传播。

五是民族性与世界性相结合。在全球化背景下,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离不开与他国文化的交流互鉴。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华文明五千多年发展史充分说明,无论是物种、技术,还是资源、人群,甚至于思想、文化,都是在不断传播、交流、互动中得以发展、得以进步的。要用文明交流交融破解‘文明冲突论’”。这一重要论述,为我们在认识和实践上提供了重要遵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