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省中国现当代文学学会“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贵州实践新篇章”2024年学术年会在凯里召开

贵州广播电视台科教健康频道 | 2024-12-02 13:30

2024年11月30日,由贵州省中国现当代文学学会主办,凯里学院协办的贵州省中国现当代文学学会“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贵州实践新篇章”2024年学术年会在凯里学院召开。

凯里学院党委副书记、校长赵守盈,黔东南州委教育工委副书记刘小铁,黔东南州作家协会主席姚瑶,黔东南州文艺评论家协会主席徐汉晖以及来自贵州大学、华南师范大学、贵州师范大学、贵州财经大学、贵州民族大学、贵州师范学院、贵阳学院、铜仁学院、遵义师范学院、贵州工程应用技术学院、黔南民族师范学院、凯里学院、安顺学院、贵州黔南科技学院、贵州城市职业学院等高校,黔东南州文艺评论家协会的专家学者和凯里学院的师生代表80余人参加会议。

凯里学院人文学院副院长徐汉晖主持开幕式,凯里学院党委副书记、校长赵守盈对参加此次学术年会的领导、嘉宾及学者表示热烈欢迎。他认为中国现当代文学是中华文化宝库中的瑰宝,它不仅记录了我们民族的历史变迁,更承载着我们民族的精神追求和文化自信,启迪着我们对人性、社会和世界的深刻思考。本次年会聚焦中国现当代文学领域的前沿问题和热点话题,对于促进贵州省文学研究的深入发展,加强学界的交流与合作,培养和发现优秀的文学研究人才,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黔东南州委教育工委副书记刘小铁指出,中国现当代文学与我们的时代紧密相连,它用生动的笔触记录社会的变迁,人民的奋斗,人性的光辉,反映着中华民族的精神历程。我们所在的这片土地蕴含着丰富的文学资源,培育出众多的文学人才,他们的作品不仅展现了贵州的地域文化特色和人文风貌,而且为弘扬文化自信贡献了巨大的文化力量。

学会会长谢廷秋表示,本次会议聚焦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和新时代多彩贵州的文化现象和精神气象,以贵州“村超”“村BA”中所传递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作为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切入点,紧密结合学会的文学研究属性,进行贵州现当代文学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融合创新探索,以高质量的学术成果激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时代价值。学会始终紧扣贵州文学的发展脉搏,自觉将文学实践和文学研究相结合,以评论之力助力贵州文学的繁荣发展。

学术专场分五个专题进行,首先,与会学者围绕中国现代边地乡土文学探路人寿生的创作、中国多民族脱贫攻坚的文学抒写、少数民族文学史书写的生态文明进路、“贵州诗人群”油印诗歌刊物的民族精神书写、莫言与沈从文的河流叙事比较论等方面展开论述,深入探讨贵州现代文学的发生,当代文学所呈现的民族精神及从生态文明角度建构少数民族文学史的可能性。

其次,与会学者既从宏观视角探讨了中国现代作家的延安创作与文学道路、上海方言剧论争中的方言与国语问题、20世纪30年代西南边地的红军文化与红军文学、新诗选本的视觉性传播(1919-1949)、中国现代文学中的唯美文学思潮、新时代脱贫主题小说中的少数民族书写转向、新世纪少数民族题材电影的叙事切换及中国当代网络小说中的“金手指”等问题,又从微观视角阐释了莫言、孙犁、叶紫、韩江、冉正万、戴冰、安元奎等作家的小说创作,李广田、李发模、末未的诗歌创作及欧阳黔森、王华的报告文学创作,多角度、多侧面地对中国现当代文学及贵州文学进行了深入分析。

此次会议还对黔东南州作家协会主席姚瑶获第十三届骏马奖的《“村BA”:观察中国式现代化的一个窗口——台盘村乡村振兴故事》一书做了专题讨论,小说作者姚瑶分享了他创作这部小说的历程与心得。凯里学院人文学院副院长徐汉晖认为这本书是地方特性及乡村巨变的诗性书写与文化解码;凯里学院教授刘宝强认为台盘苗寨的生动实践使台盘村成为脱贫攻坚衔接乡村振兴的新样本,为探索乡村振兴提供了新参考;其他参会者指出这部小说以一个观察者和记录者的身份,给受众提供了一个全方位、多维度认识台盘村及蕴含“时代之问”的文本体验。同时,它赓续脱贫攻坚的书写传统,建构新时代报告文学文体,呈现出真实性、全面性、及时性的文体特色,丰富了新时代文学叙事特质。这种作家和评论者进行现场互动交流的方式实现了文学创作和文学批评的有效融合。

本次会议既有对中国现当代文学发展及贵州文学发展路径的宏观论述,也有对现当代具体作家作品的文本细读,还表现出对贵州“村超”“村BA”等文化现象及文学发生学的关注,对中国式现代化贵州文学的高质量发展起着推动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