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文化老人丨莫友芝影山草堂藏书的贡献

贵州省文史研究馆 | 2025-02-03 20:56

余自舞勺之年,即从乡先辈表伯赵恺乃康师受学先后五年。赵师亲炙于郑子尹之子郑伯更之门,对余讲授史汉及唐宋古文名篇之外,并以程春海传授子尹“为学不先识字,何以读三代秦汉之书”,一语谆谆训示,授余以许氏《说文解字》一书,令余逐字研习。

莫友芝影山草堂藏书的贡献

中国的书籍,源远流长。从殷周的甲骨金石文字,到秦汉以至隋唐简牍、缣帛等写本,五代宋元等雕版印刷书籍,都是我国历代递嬗、演进的丰富文化财富,更是延续我国民族精神文明的结晶。

清代乾嘉时期,大学者洪亮吉曾论述清初的藏书家,可分五类:即推求本原,是正缺失,曰考订家;辨其版本,注其错讹,曰校家;搜采异本,上补石室金匮,下备同人博士,曰收藏家;第求精本,独嗜宋刻,刻书年月,最所深悉,曰鉴赏家;旧家中落,贱售所弃,富家嗜书,求其善价,眼别真赝,心知古今,闽本蜀本,一不得欺,宋椠元椠,见而即识,曰掠贩家。后来,清末藏书家叶德辉则以为考订与校雠,实是二而一,应该统称为著述家;若专以善本为祖本,重行刊播流传,则当称为校勘家。但亦有考订、校雠、收藏和鉴赏兼而有之的学者,叶氏举出如毕秋帆的经训堂,孙渊如的平津馆,马嶰谷与马半槎兄弟的玲珑山馆等均属此类。

咸同时代,吾黔独山人莫友芝氏的影山草堂藏书,亦著盛名。莫氏的资力及其自费刻书的数量,固不及以上叶氏所举的达官、富室毕、孙诸氏。但莫氏的学养渊博而深醇,尤邃于目录版本,金石考证之学,其后半生当咸同年乱之际,寄跡江南十余年,广收博览,考订校讐。被两江总督曾国藩延聘在幕府,曾委以访求镇江文宗阁、扬州文汇阁兵燹后散失的四库阁书,又先后受任江南书局江宁书局、扬州书局之聘,担任总纂,为书局审定及书刊古籍多种。

莫友芝的影山藏书,也著称为江南名家之一。其所著《郘亭知见传本书目》十六卷,《宋元旧本书经眼录》三卷及附录,並曾受江苏巡丁日昌委托,就丁氏所藏善本写成的丁氏《持静斋藏书纪要》二卷。

以上诸书,在我国目录校勘学术研究中都有很高的声誉。故清末著名经学家俞曲园在论次当世的名流学者时曾说:“其商榷古今,索隐探赜,钩玄撷英,继往开来者,在同治则有郁松年、莫友芝……”所以,如果把莫氏列入清代的考订、校讐兼鉴赏、收藏的学者之林,应该是当之无愧的。

莫友芝在青年时,即喜收藏书籍,同时,又能沉思精读,终身不懈。由于他锲而不舍的精神,积年累月,取得了丰硕的成果。郑子尹序其《郘亭诗抄》时曾说:“子偲……粗衣淡虀,时时不继,室人每间壁交谪,乃方埋头蘸朱墨,参考互校。或拄颊擫管,垂目以思如不闻。及有捻书籍求售,则不问囊有无一钱,必不令他适。故入其室,陈编蠹简,鳞鳞丛丛,几无隙地。秘册之富,黔中罕有其匹……”可见,郑氏巢经巢藏书,亦多赖于莫友芝代为收集。至于莫友芝50岁以后的十余年间,游迹遍东南,见闻更广,交游倍增,兼有其弟祥芝,其妹婿黎庶昌二人服官,在一定范围内,为之资助,其影山堂所收藏书籍就更为精富了。

我国明、清藏书家大都重视宋版书,因为,我国古籍宋以前为卷子手写本。至五代后唐长兴三年(932年)国子监刻九经,后汉及后周继续雕印经籍,从此,雕版印刷的书籍,无论种类和数量,都逐渐发展。到北宋和南宋,公私雕版印书业称为极盛,遍及全国。但经元代战乱,时代渐久,传世书籍日渐稀少,藏书家遂以宋版书籍为稀世之珍,不惜以重价争购。于是,投机书估,百般作伪,巧取豪夺,从而炫价欺世,增加古书鉴别的困惑。

莫友芝鉴别书籍,并不是一味盲目的崇尚宋版,而有他自己审定的见解和标准。如四川江安的傅丽生(即民国时大藏书家傅增湘的祖父)买得元代兴文署刊本《资治通鉴》一部,友芝为其作跋语:“(此书)刊本二百九十四卷,装九十六册,同治乙丑(四年)夏,余曾议价未就,越庚午秋,购成矣,舍弟祥芝以其点抹乖刺,促还之,寻为江安傅丽生所收……明正嘉以来,是版归南监,递有修补。此本则元末版未漫漶时印,虽丹墨碍目,其质地实极精美,丽生略去外碍,且增值以售,亦可谓能鉴赏者矣……此书原附释文辨误十二卷,鄱阳覆本有之,而此未有,然温公本书固完好无稍阙,五百年来,万叶钜编能尔者复几见哉……”可见,其审鉴古籍的方法不是单纯从外观去分析,有的还有透过某些古籍的表面假象,而从实物的内在条件去综合考查。

莫氏藏书中,当年即负盛名的是《唐代写本说文木部》残帙。是同治元年,由莫祥芝从安徽祁门张姓家发现,莫友芝搜得。原件写的是许慎《说文解字》木部原文,只残存一半,有篆文和楷书释文,纸质坚洁,很像唐宋时的“硬黄”纸。莫友芝曾对此本作了精详的考证,定为唐穆宗以后的写本,并可能是南宋初内府的藏品。为作“笺异”释文,并由曾国藩等多人题跋刊板印行。

莫友芝当时定为唐写本,是颇有见地的。后来,黎庶昌出使日本,搜集《古逸丛书》,即有多种是以日本所藏,唐代写本为祖本的。清末敦煌大量的卷子发现,王国维在其《观堂集林》一书中,著录的唐代写本残卷又有若干种,证明莫氏定为唐本是言之有据的。

莫友芝的生平,多历艰苦的环境,但始终不汲汲于利禄,保持气节。他对地方文献的传播和学术的推进,作出卓越的贡献,尤其值得崇敬。

杨祖恺(1915-2010),出生于贵州遵义 ,精于隶篆,省内名胜古迹均有墨迹存世。1980 年后参加地方史志编纂、古籍整理等工作,曾任贵州地方志编委会特约编纂、贵州历史文献研究会理事等职,1985 年受聘省文史馆馆员。出版有诗词联文合集《将就斋杂稿 》,遗著有《且闿遗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