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领读者】走近考古系列——张兴龙:探秘招果洞遗址的遥远人类故事(上)
书籍点亮生活
让《领读者》带我们到达最远的地方
像一艘船,如一匹马
穿越时空,跨越山河
读书,读人,读世界
本期主题:探秘招果洞遗址的遥远人类故事
招果洞遗址文化堆积从距今4万年,一直延续到全新世,跨越了整个旧石器时代晚期和新石器时代,堆积连续完整,这在云贵高原乃至全国都是极为少见的遗址;招果洞遗址揭露出自旧石器时代晚期至全新世的50多个火塘和人类活动面,为研究西南地区早期人类居住活动,进一步复原史前社会发展提供了重要证据。
本期领读者:张兴龙 贵州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副所长、副研究馆员
招果洞遗址位于贵州省贵安新区高峰镇岩孔村招果组北部的一处南北向长条形盆坝的西侧山体上。2016年3月由贵州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四川大学考古系、成都文物考古研究院联合调查发现,对裸露的堆积剖面进行了清理。2016——2020年,三家单位联合进行了5个年度的考古发掘,取得了重要收获。
目前已累计发掘面积约70平方米,堆积厚约8米,时代约从旧石器时代晚期一直延续到历史时期。
遗址的发现和出土的遗迹、遗物十分丰富,发现51处用火遗迹、活动面、2座墓葬等。除此之外,还发现了大量地层关系明确的遗物,包括石制品、骨角制品等、人类头骨化石残片、动物骨骼、碳化植物遗存等。
招果洞发育于中石炭统黄龙群碳酸盐岩中,主要为亮晶质灰岩和粗粒白云岩等。碳酸盐岩为海相可溶性岩石,这些岩石因流水溶蚀形成招果洞。第四纪以来随着地壳抬升,麻线河下切,招果洞逐渐停止横向水平发育而演化成一干洞,除雨季有较大水流沿裂隙及洞壁流下外,仅在招果洞尽头附近可见少量常年滴水,滴水处次生碳酸钙沉淀形成石笋。
在发掘区可发现有两处落水洞,两处落水洞底部相连,整体走向与洞道一致,因流水下渗,掏空底部部分洞穴堆积物导致上部地层整体塌陷。根据地层判断,洞穴整体塌陷时间应在全新世时期,塌陷区地层总体可分为上下两部分。下部黄色黏土地层含有较多洞顶崩塌砾石,土壤属性偏脆性,塌陷状态表现为整体向洞内倾斜,呈脆性拉伸断裂状态。上部灰白相间文化层颗粒均匀,土壤属性偏韧性,塌陷状态表现为四周地层向落水洞区域倾斜,整体似“锅底状堆积”,呈韧性拉伸错动状态。
本期《领读者》,南方对话贵州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副所长、副研究馆员张兴龙,与你一起探秘招果洞遗址的遥远人类故事。
(本文部分图片,由受访嘉宾本人提供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