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领读者】闻好“好好聊天”:当世界有了车(上)
书籍点亮生活
让《领读者》带我们到达最远的地方
像一艘船,如一匹马
穿越时空,跨越山河
读书,读人,读世界
多一度听见,多一度温暖
【好好聊天】
本期话题:当世界有了车(上)
1885年,德国工程师卡尔•本茨在曼海姆制成第一辆本茨专利发动机汽车。
自上个世纪末汽车诞生以来,已经走过了风风雨雨的两百多年。这两百多年,汽车经历了技术进步、多样化、低价格、全球化、智能化、节能环保安全等时期。
汽车的诞生为人们的生活提供了便利,现在汽车已经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从汽车的发明到汽车的发展,在不同时代,汽车扮演的角色也不同。从汽车历史、汽车制造、汽车文化到未来的汽车发展,有机遇与挑战伴随,也彰显了人类智慧的无限可能。
在速度与激情背后,在科技与人文之下,我们将如何驾车远行,我们将如何在汽车智能、环保、节能上乘风破浪?
南方:这是一个大部分时间生活在车里的时代
闻好:汽车成为一种想法的表达、一种生活的方式
魏大焜:飞驰人生,是一种精神的象征
本期聊天者:魏大焜 贵州吉源驾驶培训学校有限公司董事长
车不仅仅是一种交通工具,它正在融入我们的生活场景,成为一种想法的表达、一种精神的象征、一种情感的宣泄,尤其对于当下青年来说,生活在车里。
展览搬进车里,让创意齐飞
极光大数据2018年的统计显示,北京市平均通勤时间达56分钟,上海市和重庆市均在54分钟,三个城市位列通勤时长前三名。一方面,拉长的通勤时间成为生活在大型城市里人们的压力之一;另一方面,地铁公交塑造了一个新的空间,碎片时间在这里被充分运用,生活的横切面被打开。
于是,我们可以看到音乐平台将歌词写进地铁车厢,深夜的末班车上,这些简单的句子就是搭乘者的生活写照;我们也可以看到人们把书扔进座位,发起阅读的挑战,用创意呼唤理想生活的到来。车里的年轻人们,在自己的一方寸土中呼吸自由空气,找寻生活的真谛。
把展览搬进车里,地铁作为生活在城市里的人每天必须搭乘的交通工具,已经逐渐成为缤纷创意的承载者。
旅行搬进车里,风景大有不同
另一个现象正在兴起,在中国,房车旅行变得越来越受欢迎。顾名思义,这种可住可开的旅居车一键满足做饭、睡觉、看电视等各种需求。驴妈妈旅游网数据显示,2018年预订房车旅游产品的人次同比增长了115%。
今年上半年,主打“房车游历”的综艺节目《青春的花路》让人眼前一亮,范丞丞、尤长靖、王子异、朱正廷、费启鸣等7个年轻艺人,开着“房车小弟”一起在新西兰开启穷游模式。不管是蓝天白云还是风雨交加,车里是躁动的青春,车外是随走随停的惬意风景。“房车出行”和“不定义青春”的概念也打破了观众对户外旅行节目的某种审美疲劳。
把旅行搬进车里,房车游兴起背后,是中国人的消费升级与需求细分,也让车成为鼓励人们冒险探索的推动者。
亲情搬进车里,一根线的牵连
从经典广告词到新闻纪录片,车在中国的社会语境下,完全绕不过“家”这个关键词。当然,问题是哪里的家呢?城里出租屋的一盏灯?还是小镇上的一座桥?从“家”到“家”,连接起来的经常是一辆经济适用型的轿车。
它有着孩子留下的脚印,有着老人抚摸过的痕迹,在一年一次的返乡里,我们满载着城市的烟火气息和一年的小有成就,回到熟悉的小镇,再装着满满的家乡口味与亲人期许的目光,回归城市,去迎接限行与拥堵,但也去耕耘更大的生活。
把亲情搬进车里,打破时间与空间的桎梏,城乡的气息在此汇聚,也让车成为牵挂与远方的平衡器。
马歇尔·麦克卢汉在《理解媒介:论人的延伸》称:汽车有一个简单而醒目的事实,它把驾车人变成超人。
这位媒介理论家的句句判断正验证着我们如今的生活,即车不仅是交通工具,更加成为一种生活场景,人与车之间有许多可能正在发酵。
【好好聊天】和你聊:当世界有了车(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