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静·教育 | 网红们,请离孩子们的课本远一点!网红不能强国
近年来“网红”一词逐步进入大众视野,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网红”即“网络红人”,是指那些在现实社会或者网络中由于某些行为、某个事件被网民无限放大,在网络中被人们大量关注和追捧,从而风靡网络的红人,他们的走红往往与人们的从众需求有关。
网络红人可以是任何身份、年龄,所有在网络社会中获得了高关注度并引起网民热议的人,都可以称为网络红人。高曝光率、利益至上、泛娱乐化是社会赋予网络红人的标签,他们多为追求时尚、另类、夸张的人群,走红的原因是因为自身的某些行为或者特质在互联网的传播下被放大,契合了大多数网民的看客心理,从而受到了追捧。
网红的产生不是自发而成的,是在微媒体的大环境下,通过网络媒介、网络推手和受众心理需求等利益共同体共同作用下的成果。
网红现象概况及发展趋势
在2016年,papi酱的成功更是使网红受到追捧,2016年甚至被称为“网红元年”,“网红”之一曾经以亚文化现象存在的概念一举成为了社会热点。近几年,网红文化逐渐发展,从最开始的特殊化、个别化、不能为大众所接受,到如今开始产业化、商业化,在大众视野变得十分普遍。
随着网络直播的兴起,网红更是呈现出了井喷式的发展趋势。未来的网红,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互联网+”时代的来临,在各行各业中成为一张可以吸引更多客户,并推动行业或企业发展的名片,网红将更多存在于经济现象中,输出经济价值和文化价值,逐渐向“价值型网红”转变。
可以看到的是,网红所代表的意义已经发生了些许变化,由早些年不能为大众所接受极易引起大众的反感的暗含贬义变成了一个中性词。
但是,前不久,浙江宁波一份小学六年级的期末语文考卷出现了“网红”李子柒的名字,并且是和袁隆平、中国诗词大会冠军雷海为两位放在一个阅读理解中,并且三位中选一位写一份“心目中的风云人物”的推荐表,从而将“网红”推进了“刀山火海”,引起了一场关于“网红”热烈讨论,有些家长甚至站出来说““网红”们,请离孩子们的课本远一点!”,“网红不能强国”之类的观点也是广受赞同。
那么,“网红”现象对孩子们的成长到底有影响吗?
网红李子柒该不该出现在试卷上
首先,我们可以先来了解一下出现在试卷上、广受争议的“网红”李子柒。打开微博搜索“李子柒”,评论点赞的数目比某些明星还要多。李子柒的微博以原创短视频为主,特点在于“古风美食。”,尽管人们对美食的追求和人人都可出境的自媒体世道让美食类短视频层出不穷,具有鲜明特色的李子柒还是在浩如烟海的视频中脱颖而出,独树一帜。
而李子柒从一个草根到拥有千百万粉丝,她在其中所付出的努力是不可忽视的。
因为李子柒对乡村生活魅力的展现,她和袁隆平、申纪兰、冯巩、海霞、冯骥才等六人一起担任了“中国农民丰收节推广大使”。除此之外,李子柒还被央视评论过、上过学习强国和人民日报。
之后,李子柒的视频还被传播到了国外,她在YouTube上的粉丝也突破了千万。她的视频可以说不仅宣传了中国文化,也在无形中扩大了中国在世界上的影响力。仔细想想,就算视频没有被翻译成外文,也仍然会受到许多外国粉丝的追捧,其间体现的魅力是不可小觑的。
由此看来,李子柒在励志故事上的激励作用和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播与诠释上,是足够她成为学习榜样的资本。
但是,事实也并不是全然如此。
众所周知,短视频所呈现出来的东西的现实性是难以辨别的。在如今这个影视信息成为了一种商品的时代,其背后的制作团队、营销策略所打造出来的形象可能只是一味的迎合大众。大众需要什么,他们就打造什么。而大众如今对世界的了解大多来源于图像和信息符号,对信息和环境的认知是比较间接的,报道现实环境的新闻,会让大众产生他们所认为的真实当作他们所处的真实环境的错觉。
就像李子柒的视频中所呈现出来的田园生活是轻松而欢乐的,而其中的“男耕女织”的劳累与辛苦是很难体现出来的,这就会让不明真相的大众认为,这就是一种无忧无虑、没有欲望追求的轻松的简单的生活。然而,这样的认知对孩子们认识世界、认识现实造成了一定的阻碍。
所以过于的宣传,比如让“网红”李子柒出现在对孩子影响极大的试卷上,这样的举动是有所不妥的。
网红对青少年的消极作用
青少年时期可以说是一生中具有决定性作用的时期,这期间形成一个人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网红现象由于商业化的特征和过分炒作等行为,在一定程度上会对青少年产生消极的负面的影响。
其中最直观的就是会在青少年还未完全认识现实世界时,影响他们区别虚拟自我和真实自我。
现在网络上有一大部分网红是靠着搞笑、出丑或者低俗的情节内容来搏人眼球的,而青少年时期会下意识去模仿,去搏得别人的喝彩,在这种情况下很容易忽略本身的自我品格,久而久之,会失去自我。这严重的影响了青少年的成长,让他们丧失了认识真实的自我和认识真实世界的能力。
某些网红现象还会误导青少年的价值观,会助长他们的功利主义观、拜金主义消费观和庸俗主义审美观。“网红”大量产生,时代快速发展,很多网红传递出来的就是要工于算计,唯利是图,将走红、金钱、名利作为衡量一个人是否成功的标准。
网红炫富挑战
网红快速的“新陈代谢”让“一夜成名”“一夜暴富”这样的不切实际的“捷径”存在于青少年的幻想中,从而忽视脚踏实地的努力,一昧的追求功利。再加上,很多网红在网上炒作豪车、名表、奢侈品等,再贴上时尚的标签,带起一股炫富潮流,这样的行为会吸引心智尚未完全成熟的青少年,刺激他们冲动消费。
而有些青少年为了某个喜欢的网红,往往会去购买他所推荐的商品等,这样的行为会养成青少年拜金、享乐的消费观。除此之外,一些网红过度的追求漂亮的外貌、完美的身材,一张张“网红脸”的出现,可能是以损害自己的身体健康为代价的,还有一些进行恶搞、自黑、夸张表演以获得关注度的网红,这些都会拉低青少年对审美的追求。
青少年还可能会沉迷于“网红”之中,过度的追求成为网红。而对于追求的目标过度虚无缥缈,会对青少年的长远发展产生阻碍。
网红对青少年的积极作用
但是,网红现象也并非一无是处。网络上也不乏一些积极的、正能量的网红,比如说江苏的“网红校长”宁晓波,用风趣幽默还接地气的语言欢迎新生,正确的引导他们走向大学生活。网红对青少年仍是有着一些积极影响的。
首先,网红有利于青少年更新观念和思维,拓展社会视野。网红中不乏通过短视频传授知识、网络技能教学和游记等形式主播的。而这些网红的产生和传播,使得青少年可以通过短视频学到新的知识,或者掌握某个技能,又或者通过某个网红的励志故事,懂得了一些人生道理。
而这样的网红现象,提供了青少年获取知识和信息的渠道,拓宽了他们的视野。
正能量的网红也会传递正确的价值观和道德观。外界环境对青少年的价值观的形成影响很深,而正能量的网红,将身边的正能量故事融入到直播、视频中,或者在作品创作的时候传递正能量,从而引起网络上广泛的讨论和关注,而引导青少年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道德观。
白岩松曾说:“世间有种永不落俗的风尚,叫明辨黑白。”
网红现象同样有好的部分和不好的部分。一昧的赞扬追捧或者单一的去批判否认都是片面的,不能说“网红很好,可以正确引导孩子们成长,增长见识”也不能说“网红们,清理孩子们的课本远一点,网红不能强国!”这样的观点是完全正确的,毕竟网红也是参差不齐。
我们能做的,是尽力的消除网红现象的不良影响,正确的引导网红现象,或通过政府部门引导管理网络平台,或着力于平台自治,打造正面网红,抑或是校园着力于加强青少年明辨是非的能力。
来源:腾讯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