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静健康 | 中卫:扎实推进项目建设 促进医改落地落实

大健康事业部转载中国卫生杂志 | 2023-06-02 10:09

公立医院是我国医疗服务体系的主体,党的十八大以来,公立医院改革发展作为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重要内容,取得重大阶段性成效,为持续改善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公平性可及性、防控新冠肺炎等重大疫情、保障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发挥了重要作用。为激励引导地方深入推广福建省三明市医改经验,推动公立医院高质量发展,更好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医疗卫生服务需求,2022年起,财政部、国家卫生健康委通过竞争性评审,遴选公立医院改革与高质量发展示范项目城市,中央财政按3年一个周期对每个城市补助5亿元。截至目前,已有两批共30个城市被确定为示范项目。

在深化医改顶层设计逐步完善,重在落实的新阶段上,这些示范城市有着怎样的探索实践?他们为何能在激烈的竞争性评审中脱颖而出?在持续深化医改的过程中,这些示范城市将起到怎样的示范作用?我们对这些示范城市卫生健康委主要负责同志进行了访谈。让我们一起关注医改,关注身边的改革实践。

本期访谈嘉宾:

宁夏回族自治区中卫市卫生健康委党工委书记,党组书记、主任杨正权

2022年以来,宁夏回族自治区中卫市坚决贯彻落实国家卫生健康委和自治区党委、政府的决策部署,立足卫生健康工作实际,扎实推进中央财政支持公立医院改革与高质量发展示范项目建设,促进医改各项措施落地落实。

中国卫生》:中卫市被确定为公立医院改革与高质量发展示范项目城市后,如何做好组织保障、抓好项目管理?

杨正权:中央财政支持中卫市公立医院改革与高质量发展示范项目在自治区财政厅、卫生健康委精心指导下,自治区、中卫市两级联动,凝聚项目推进合力。

一是作为自治区卫生健康委“一把手”工程推进。自治区卫生健康委将项目纳入年度和“十四五”重大项目库,作为“一把手”工程列入委党组和领导班子重要议事日程,自治区卫生健康委吕金捍主任每周听取牵头处室工作督导推进情况汇报,每月召开专题会议研究解决项目推进中的问题,带队到中卫市现场调研,指导召开示范项目专题培训会,督导中卫市制定项目建设方案和有关政策文件。自治区卫生健康委办公室印发了《关于指导中卫市做好中央财政支持公立医院改革与高质量发展示范项目工作方案》,成立工作专班,下设5个专项小组,牵头制定《中卫市紧密型城市医疗集团“五大中心”建设指引》,加大力度指导中卫市推动紧密型城市医疗集团实体化运行。工作专班建立工作清单和台账,定期督导推进。

二是中卫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项目推进实施。中卫市委书记、市长深入调研,每月专题听取项目推进情况汇报;项目建设相关计划、方案等政策文件提交中卫市委常委会会议、市政府常务会议及专题会议研究。全面推行“清单制+责任制”制度,先后出台《中央财政支持中卫市公立医院改革与高质量发展示范项目三年行动实施方案(2022年—2024年)》《落实2022年度中央财政支持中卫市公立医院改革与高质量发展示范项目绩效目标重要措施和责任分工方案》《中央财政支持中卫市公立医院改革与高质量发展示范项目专项资金管理办法》《关于季度上报公立医院改革与高质量发展示范项目绩效目标的通知》等文件,召开了项目启动大会,成立了以市长为组长的示范项目领导小组。领导小组下设6个工作专班,推动形成了“组织领导有力、制度体系健全、责任分工明确、上下联动铺开、项目取得实效”的工作格局。

中国卫生》:中卫市如何通过“三医联动”集成改革,控制医疗费用不合理增长?

杨正权:积极推进医疗服务价格调整。为了强化医疗服务价格宏观管理和动态调整,中卫市制定《2022年度医疗服务价格动态调整工作实施方案》,调整114项医疗服务价格,其中调增86项,调降28项;调价后全市二级及以上10家医院整体收入增加795.32万元。

积极推进医保支付方式改革。中卫市启动DIP(按病种分值付费)医保支付方式改革工作,着力完善医联体和医共体医保基金“总额付费、监督考核、结余留用、合理超支分担”医保支付方式改革,印发试点工作实施方案;对全市11家医疗机构医护人员进行培训50余场次,汇编《医保支付方式改革政策解读》。通过组建专家组、开展业务培训、建立DIP应用系统、制定DIP结算方案及监管考核办法等,全面完成数据治理、系统建设、硬件配备、病种分组、病种赋值、政策制发、模拟运行等工作,于2022年11月4日实现实际付费。全市所有开展医保住院医疗费用结算的42家医疗机构(含自治区内7家三甲医疗机构)全部纳入DIP支付方式改革范围,DIP支付方式病案上传率100%。

积极落实国家组织药品集中带量采购。中卫市积极推进药品集中带量采购工作,先后组织全市57家公立医疗机构分八批次执行国家药品集中带量采购结果,中选药品平均降幅50%以上,最高降幅93%以上。此外,中卫市医用耗材网采率达68.04%,全市8家医药机构纳入国家谈判药落地范围,让“救命药”通过“双通道”落地。

深化薪酬制度改革。合理确定并动态调整公立医院的薪酬水平,是调动医务人员积极性的关键。为实现这一目标,中卫市制定《关于深化公立医院薪酬制度改革的实施方案》,通过落实“两个允许”要求,动态调整公立医院薪酬水平。公共卫生机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按照“公益一类”予以保障,收入分配按照“公益二类”管理和运行。中卫市还学习借鉴自治区人民医院薪酬制度改革经验做法,主动探索施行目标年薪制、协议工资制等新的分配形式,合理确定医院内部薪酬结构,提高医务人员稳定收入占比,逐步建立主要体现岗位职责的薪酬体系。

中国卫生》:中卫市如何提升市县级公立医院诊疗能力?

杨正权:我市重点巩固提升6个国家级、17个自治区级、20个市级重点专科、14个自治区县级重点专科、23个自治区县级薄弱专科能力,加快推进中卫市中医医院针灸科、中卫市人民医院呼吸科、中宁县人民医院针灸推拿科国家级重点专科建设,修订市级重点专科建设标准,组织开展2022年度市级重点专科评审,12个重点专科纳入建设项目。市、县(区)医疗质控中心增至54个,制定完善了30项医疗质量考核指标。

充分发挥自治区人民医院宁南医院三级甲等综合医院优势,帮扶带动海原县人民医院重点专科建设,培训专科人员22人。中卫市人民医院借助闽宁、京宁、沪宁帮扶合作平台,先后接受漳州市医院三批次13名专家驻点帮扶带教,成功申请科研项目26项,争取科研经费200余万元,结题14项。三四级手术占比达到49%,心梗患者死亡率下降7%,转院率下降60%。与北京大学肿瘤医院2名专家签署合作协议,开展“远程联合e诊”、多学科会诊,重大疑难疾病转诊转院率明显降低。中卫市中医医院康复医疗中心、康养一体化服务中心加快建设,开展优势病种共5个,新技术新业务7项,研发中医保健产品7个种类150余项,培训基层中医适宜技术人才55名。中卫市妇幼保健院与自治区人民医院妇产科樊阳团队、自治区妇幼保健院签订了定期帮扶协议,科室实行“双主任制”,妇幼保健服务能力持续提升。沙坡头区人民医院借助自治区人民医院、宁医大总院专家开展“组团式”帮扶,开展新技术新业务10余项,新增科研项目2项,医院整体医疗水平快速提升。中宁县人民医院血透中心、重症医学科启动运行,填补了中宁县医疗救治空白。海原县建成黄坪村、南河村、贾塘村等10家中医阁,配备不少于5种中医诊疗和康复设备,能够提供中药饮片服务和4类6项以上中医医疗技术。

中国卫生》:在加强智慧医院建设方面,中卫市做了哪些探索,未来还有哪些打算?

杨正权:目前,我市卫生健康信息化应用水平指数在全国地级城市中名列前茅,国家(中卫)健康医疗大数据中心医疗云专区已为区内外329家公立医院、县域医共体、行业企业提供云服务。聚焦协同应用和便民惠民,不断提升信息化整体服务能力,通过“智医助理”辅助诊断系统,有效补齐了基层医疗机构人力资源短缺、技术水平有限等短板。打造互联网门诊、影像、超声、心电、病理五大远程中心,逐步实现“基层检查+上级诊断+区域共认”。截至目前,累计开展远程诊断29.8万例,有效解决群众“看病难、看病贵、看病远”问题。构建线上线下一体化医疗服务模式,实现全市卫生健康行业“一张网”传输、“一码通”服务、医院线上“一门式”入口、线上就医“一站式”应用、支付结算“一次性”办结。在此基础上,我们强化顶层设计和统筹规划,谋划实施电子病历、智慧服务、智慧管理“三位一体”的智慧医院建设项目9个,投资预算1.48亿元。目前,项目正在加快实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