黔健之声丨威宁:发挥组团式帮扶优势 全面提升医疗服务能力
近年来,威宁县深入贯彻落实国家、省、市“组团式”帮扶要求,充分发挥组团式帮扶优势,全面提升医疗服务能力。
精准施策,全面推进造血式帮扶。一是聚焦短板弱项,精准落实帮扶措施。突出重点,精准把握帮扶需求。紧盯县级公立医院服务能力、重点学科建设、专业人才培养等短板、弱项,进行分析研判,全面精准梳理人才需求清单。突出优势,科学定岗定责。按照“专业对口、人岗相适、定人定岗”原则,对帮扶团队专家实行统一管理、统一调配,逐一明确岗位,确保帮扶人才全面参与帮扶单位核心能力建设,有效提升帮扶单位制度化、规范化、科学化管理水平和综合服务能力。健全机制,确保帮扶成效。建立定期沟通协调机制,出台医疗卫生人才“组团式”帮扶工作方案,明确工作目标,细化帮扶措施,清单化、项目化推进组团式帮扶任务落实。二是做好传帮带工作,开展“造血式”帮扶。帮扶专家团队积极开展规范三级医师查房、教学查房、疑难病历讨论等,将自身的医术本领毫无保留、手把手传给当地医务人员,并对科室骨干力量实行重点培养。成立“组团式”帮扶专家工作室,设帮扶专家门诊,让当地群众在家门口就能获得三甲医院的优质医疗服务。自开展医疗“组团式”帮扶以来,帮扶团队将很多先进管理理念及医疗技术带到该县,填补了县域内的许多技术空白,用实际行动为威宁留下一支带不走的医疗队伍。
靶向发力,全面补齐县域医疗资源短板。威宁县以打基础、立框架、建机制为重点,整合帮扶团队和本地资源力量,靶向发力,合力推动医疗事业质效提升。一是根据需求,番禺区中心医院5名技术骨干驻点威宁县人民医院开展“组团式”帮扶工作,对县人民医院普外科、脑外科、脑科(卒中中心建设)和耳鼻喉科进行帮扶。二是贵州省人民医院、贵州医科大学附属医院、遵义医科大学附属医院、省骨科医院、贵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派出18名技术骨干到威宁县人民医院开展“组团式”帮扶工作,为医院和科室的管理、发展投入了大量精力。三是在帮扶专家集中帮扶下,威宁县人民医院建成集健康体检、健康指导、健康教育于一体的专业健康体检中心,配置了CT、X线透视机、人体成分分析检测仪等完整设备。胸痛中心等“五个中心”建设推进有力,传帮带成效明显,原科室得到了整体优化,新增了老年病、全科医学等2个科室,首次实现微镜下脑内血肿清除等高难度手术19项49例。四是持续开展与省人民医院深度合作办医,成功开展了威宁县首例胸腔镜肺大疱切除术;2022年番禺区中心医院协调广州财政帮扶资金400万元,为县人民医院购置了DSA机器3D模块、十二指肠镜、冲击波治疗仪等设备,推动了各科室的治疗设备转型升级。
统筹协调,推动帮扶工作落地落实。威宁县以东西部协作对口帮扶为契机,充分利用帮扶平台,在医疗业务技术输送、人才队伍建设及培养、学科建设、人员互派等方面全力落实好各项工作,医疗卫生人才“组团式”帮扶工作已成为破解威宁医疗卫生事业发展难题的一剂良方,政治效益和社会效益正在逐渐显现,全县医疗服务水平得到不断提高,医疗救治能力得到显著提升。一是在人员培养上。帮扶团队进驻后共举办讲座共12期,培训350余人次、手术带教和教学查房325次,累计培训医务人员1508人次,开展新技术新项目4项,现在科室相关医务人员能较好独立开展现代康复技术。同时通过“送出去”方式,自2022年以来番禺区中心医院共接收我县医务、护理等专业7名医务技术人员进行培训学习,通过师带徒方式,逐步将医疗卫生人才队伍建设从“输血供养”转向“造血制氧”。二是在资金支持上。番禺区相关部门积极支持设备采购经费,帮扶威宁县级医院采购紧缺设备。三是在帮扶成效上。番禺区中心医院医疗“组团式”帮扶团队进驻后,通过“传帮带”“一对一”培训指导等系列措施,在帮扶科室开展显微神经外科手术、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手术及现代康复技术等新技术4项和首例手术14例,帮扶的各科室医生目前已具备独立开展手术的能力。
用心用情,做好帮扶医生关怀服务工作。为确保帮扶人员舒心、安心、专心开展帮扶工作,我县用心用情抓好服务保障工作。一是强化后勤保障。全力安排好帮扶专家的食宿、交通、通讯、安全、健康、探亲等生活保障,县人民医院在院区设立帮扶专家楼,为帮扶医生提供温馨服务,每月召开“组团式”帮扶交流座谈会,扎牢了支援医院和援威专家的情感纽带;二是强化关心关怀。将帮扶人才纳入县领导联系服务专家对象,落实好待遇保障和相关激励政策,对表现突出的“组团式”帮扶人才,在职称晋升、评先选优、表彰奖励等方面优先考虑,切实增强了帮扶人才的归属感、认同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