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份沉甸甸的“登记表”
燕喜奶奶:生姜1袋;石昌生:北瓜1个;明华奶奶:酸菜1袋、酸辣1瓶……这是来自贵州省榕江县乐乡村的一沓手写村民捐赠登记表,乡亲们把家里能吃的都拿了出来,为洪水灾区的灾民和救援人员送上一口热饭。
“前方群众迅速撤离,要涨水了!撤撤撤,赶紧撤!”
2025年6月24日至28日,贵州省榕江县共计发布两次防汛Ⅰ级应急响应,24日14时55分,洪峰流量达11400立方米/秒。24日13时,超保证水位(251.5米)3.5米,28日超保证水位2米,流量、水位均刷新着有测量资料以来的历史记录。洪峰压顶,洪水怒吼奔腾涌向这个人口38.5万人的县城。
距离县城9公里车程的忠诚镇,因地势较高幸免于难。灾难发生后,忠诚镇与县防汛指挥部一度断联。25日凌晨1点,镇党委书记杨胜涛带领党员干部投入田间地头,随后,越来越多的百姓闻讯加入。
杨胜涛说:“我们联系了一个周边的素菜基地,打着手电筒,淋着雨,在现场有六、七十人在摘菜。”
天色微亮,洪水渐退。榕江县周边未受灾乡镇的村委坝坝上,提着菜、抱着瓜、扛着米赶来的村民络绎不绝。
锡庆村一组村民石松福:“30斤啊,家里没米了,我就拿米(谷子)来忠诚打,我拿来捐献的。”
在塔石乡怎贝村,年近八旬的杨光英老人佝偻着背,肩扛一大袋蔬菜步履蹒跚前往村委。
“奶,你又扛又拿的,你拿去哪里?”
“拿去村委会煮点饭,拿去榕江。我老了,我也想出点力来帮点忙。”
就这样,你家拿豆,我家拿瓜,他家拿肉……救援物资聚沙成塔。而在王岭村,村干拿着喇叭走街串巷,号召村民前来增援。“请带上菜刀,一起来村委会,帮忙干活。”
同一时间,忠诚镇在政府旁也搭起了“后方食堂”,村民们有的带着刀,有的带着锅铲,有的带着洗菜盆,愈来愈多的村民自发赶来。忠诚镇足球队啦啦队成员周利艳:“我从第一天就过来这里切菜了,生意不做了,受灾那么严重,我们先顾大家才有我们的小家。”
白发婆娑的七旬老人滕树芳也跟年轻人一起,利索地摘菜、打扫。“看到起那些救援的,跟我崽跟我孙崽都一样大,看见他们来这样救援,我就心痛得很。我们在这不知道帮什么,就帮点点哈力气。”
七个土灶连成一排,七口大铁锅架在上方,中间一锅是热油,两边依次排开不同的菜样。不断升腾的热气里,大厨周小泉正拿着锅铲,努力翻转着锅里的菜。
记者:“您每天要炒几个菜?”
周小泉:“炒五六个菜,要炒六七口锅,腰都痛完了,没法,受灾了。再累也可以啊,也值得啊!”
大米、食用油、猪肉、辣椒、茄子……在忙碌的间隙,不断有物资送来,被大家伙儿七手八脚地码在一旁,不一会儿就堆起一座小山峰。
贵阳食材配送协会王科伟“贵州的老百姓受灾了,就像我们的兄弟姐妹一样,所以我们来到这里帮忙,尽我们的一分力。现在有几十万的物资了,送的有猪肉、粮油、一次性的方便盒子,以及调料品。”
“后方食堂”的另一头,香喷喷的地道榕江菜也出锅了。
“来两位大力士。端菜!”
村民谢凤铃手上一边装盒饭,一边用嘶哑的声音不停吆喝、叮嘱村民,一定要把饭盒打满,压紧。“最饿饭的,你们打多点,打多点,你别打那点点饭,抻(音译)点,抻点,那个饭抻点(压实一点)。”
中午十一点半,饭菜陆续装盘完毕,分装打包送往抗洪一线。由于28日榕江县城再一次洪峰过境,全城群众及救援人员紧急撤离,多条道路再次被涌入城中的洪水淹没,盒饭几经辗转才送到救援人员手中。
凯里经济开发区消防救援大队张朋飞:“今天有红烧肉,辣椒炒肉,很好吃,我都光盘了。驰援榕江第5天了,他们自己的家园还没重建起来,还总惦记着我们能不能吃上饭,心里面觉得很暖!”
(手抱小孩的消防员为张朋飞)
6月29日,洪水退去,榕江全城满目疮痍,二次清淤工作开启。水洞卡上,居民李婷婷给正在街道帮忙清淤的民兵分发着刚刚用炭火烧开的茶水。李婷婷:“中国人民很团结,洪灾冲不垮我们榕江人!我们要把家园建设得更好,榕江加油!”
记者:杨隆曼、田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