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民营养周 | 营养赋能,抗癌之基——肿瘤患者的科学营养管理
5月17日至23日是第十一届全民营养周,今年的活动主题是“吃动平衡 健康体重 全民行动”,旨在动员社会各方面力量开展营养科普,引导公众树立科学的营养理念,培养健康的生活方式和膳食习惯。
肿瘤患者因疾病消耗、治疗副作用等因素,营养不良发生率高达40%-80%,直接影响治疗效果和生活质量。因此,科学的营养管理不仅是治疗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改善预后、延长生存期的关键。
肿瘤患者为何需要特殊的营养管理
1.高发的营养不良与危害
肿瘤细胞的高代谢特性会抢夺患者营养,导致肌肉流失、免疫力下降,甚至引发“癌性恶病质”(极度消瘦、贫血、器官衰竭)。研究显示,中重度营养不良患者对放化疗的耐受性降低,且死亡率显著升高。
2.体重异常的双重风险
体重下降:非自愿体重下降>5%(1个月内)或BMI<18.5kg/㎡需警惕恶病质,要及时干预。
肥胖:乳腺癌、前列腺癌等患者可能因激素治疗或活动减少导致体重增加,肥胖会增加复发及代谢综合征风险。
科学营养管理原则与政策依据
1.个体化营养评估与干预
筛查评估:医生可采用NRS 2002营养风险对患者进行筛查,评分≥3分则需要进行营养干预。
五阶梯治疗原则:从饮食指导到肠外营养逐步升级,优先选择肠内营养(如口服营养补充剂),必要时联合肠外营养。
第一阶梯:饮食+营养教育;
第二阶梯:饮食+口服营养补充(ONS);
第三阶梯:全肠内营养(TEN);
第四阶梯:部分肠内营养(PEN)+部分肠外营养(PPN);
第五阶梯:全肠外营养(TPN)。
2.蛋白质优先,优化摄入结构
推荐量:优质蛋白(肉、蛋、奶、豆制品)占比应在50%以上。根据《特殊医学用途肿瘤全营养配方食品临床应用专家共识》,患者应选择高蛋白型配方(蛋白质供能比≥18%),如术后康复期应选择流质饮食,这样可改善患者的代谢异常和营养状态。
3.分阶段动态调整
手术期:术前缩短禁食时间,术后增加蛋白质及维生素C、锌摄入,以促进伤口愈合。
放化疗期:患者易少食多餐,选择清淡易消化的食物(如蒸蛋、粥),口服营养补充剂弥补摄入量不足;纠正贫血优先选择动物肝脏、瘦肉及富含维生素C的食物。
康复期:维持BMI结果在18.5-24.9kg/㎡之间,结合抗阻力运动(如快走、瑜伽),减少肌肉流失。
肿瘤患者的饮食建议与误区澄清
1.关键营养素与推荐食物
优质蛋白:肉、蛋、奶、豆制品。
抗氧化营养素:深色蔬菜(菠菜、西兰花)、柑橘类水果(维生素C)、坚果(维生素E)。
膳食纤维:食用全谷物(燕麦、糙米),促进肠道健康,每日推荐25-30g。
2.常见误区与科学辟谣
误区1:远离“发物”。
正解:鸡肉、鱼、虾等富含优质蛋白,除非过敏,否则无需忌口。
误区2:精华全在汤里。
正解:汤中营养不足5%,需汤肉同食;吞咽困难者可将食材打碎。
误区3:补品是万能的。
正解:冬虫夏草等不仅缺乏主要营养素,还可能增加肝肾的负担,需在医生的指导下食用。
肿瘤患者的营养管理是抗癌治疗的核心环节,需贯穿疾病治疗的全过程。科学饮食、规范支持可提升患者的疗效,改善其生活质量。广大患者及家属应正确认识疾病,科学管理营养,积极寻求专业指导,用营养为抗癌之路赋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