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茅台记忆》| 讲好茅台故事,将是我为之奉献一生的事业!

2020-12-08 10:49

我的茅台记忆

我的茅台记忆

00:00 / -

刘婧嘉,江苏人,茅台百年老店传承人。

刘婧嘉:我第一次去茅台是在2013年,那时候妈妈让我代表公司去茅台签订合同。当时从上海乘坐3个多小时的飞机到贵阳,又从贵阳乘坐大巴前往茅台,路边很多大山。

现在还好有高速公路,在我父母那个年代是没有的,很不方便,甚至需要花几天几夜的时间才能够从我的家乡江苏来到茅台酒厂。想到这里我心里会咯噔了一下,父辈他们确实挺不容易的,心里也有些酸楚。当时看到茅台酒厂周边都在改造,建设快速,心想未来的五年、十年一定会看到不一样的茅台,不一样的仁怀,这就是我第一次来到茅台的感受。

记者:初到茅台时,心里有没有落差?

还是有一些,毕竟当时江苏的发展相对来说更发达一些,觉得去哪儿都挺方便的。那时来茅台有点不适应,道路怎么会这么复杂和颠簸,路边也是很多绿油油的大山,如果再遇上下雨,整个都是雾蒙蒙的。

不过我到茅台酒厂深入了解之后发现和我想象中的又不同了,当我看到茅台的生产车间和独特的生产阵容时,我震惊了!当时就觉得在这样一个偏远的地方,能够有这样的生产阵容,在这样的环境下,能够为我们酿出这样的好酒,真的很震惊!

记者:现在经常去茅台吗?

基本上每一年都会去到两到三次。每次我都会去吃当地的酸汤鱼。一路奔波之后,就会想念酸酸的味道,这种味道是我们家乡没有的,只有在茅台当地才会有,所以第一次吃酸汤鱼就给我烙下了深深的印记,每次来都想吃。

记者:第一次吃酸汤鱼是有什么经历吗?

当时坐了一整天的车,睡意朦胧中,领车人就告诉我们要去吃酸汤鱼。当时我并不是很了解,因为在我的记忆当中,我们吃的不是酸汤鱼而是酸菜鱼、水煮鱼,这些都是我们江苏特色。但是在我尝到酸汤鱼过后,觉得真是人间美味,鲜嫩的黄辣丁鱼,酸酸甜甜的特别开胃。这个味道是我们江苏所没有的,是我在二十几年的人生记忆当中也没有的。

刘婧嘉

我是在2013年接班事业的,但是刚好遇到白酒行业深度调整时期,所以那个阶段对于我来说挺迷茫的。长辈做了一系列动作之后,我发现他们的一些战略眼光和我们很不一样。我一直记得妈妈和我说过一句话:“尤其是行情不好的时候,一定要抓住机遇,不是所有人都会认为它一种机遇,但是你作为未来公司的接班人、茅台的传承人,在白酒行业低谷期或是转型期的时候,一定要抓住,因为这很可能就是公司再攀升一步的机遇!”我就一直记得这句话,无论是在困境还是逆境,只要有机会,一定要抓住,跟着茅台一起成长。

这也是上一代人一直激励我的地方。妈妈在我人生当中就是一盏明灯,在我有困惑时、遇到困难时,她都会指引我。茅台对我们传承人这么培养,无形当中也成为了我母亲以外的另外一盏灯,在支持我们、照亮我们!

记者:您的母亲有没有聊过他们和茅台之间的故事?

说过,其实我妈妈起初不是做茅台,而是做地方性的白酒。在我记忆当中,有时候大年三十都看不见我妈的,他们要去催债。因为以前的销售模式是先赊账,下面的经销商再铺货,卖掉以后结账。小时候就觉得母亲工作很辛苦,上一辈人做事业真的很不容易。也就是从那一刻开始,我妈心里就觉得做这些白酒太辛苦了,于是就开始往名酒方面发展。也是在2004年,偶然的机会接触到了茅台,于是成功开启了第一家茅台专卖店,直到现在。

刘婧嘉的母亲

记者:在你看来,你觉得茅台好在哪里?

我们是不在茅台工作的茅台人。首先第一点我们非常感恩茅台,不管是我们上学,还是后面的公司,又或是家族事业的经营。如果没有茅台的给予的话,我们不可能走到今天。第二点,茅台是贵州特产、中国的名片,我们能够有机会去经营,感到非常自豪。我现在和朋友介绍的时候都会给他们说茅台好在哪儿,为啥离开了茅台镇就酿不出茅台酒,茅台的工匠精神是什么。我的感受很真实,因为我们传承人几乎每年都会有十到十五天的时间去到茅台生产车间体验。

记者:体验的感受怎么样?

我们公司每一次开茅台品鉴会,还有和茅粉、消费者互动的时候,我都会把我在茅台所体验到的感受告诉他们,我要告诉他们茅台每一滴酒的酿造是多么的不容易。我会把我所了解的茅台文化告诉他们,让他们知道茅台为什么好。而我作为传承人为什么这样心甘情愿的被茅台折服,愿意接班茅台的事业。我要通过在车间的实践,把看到的想到的都告诉他们,让他们对此形成记忆,将其形成符号通过他们再去辐射他们身边的人。

记者:传承人每年都会在茅台生产车间体验,这是怎样的一个过程呢?

应该是在2017年,我第一次去到茅台生产车间体验。那时候给我们都发了行程表,但行程表上并没有说早上要几点钟起床,也没有说到车间去干嘛。谁曾想,到了茅台酒厂的第一件事就是早上三点多起床。我们的第一站是到制曲车间,第一印象就是三个字:崩溃了!要让我们一上午都在制曲车间里翻仓。六月份,特别热!我记忆特别深刻,穿着拖鞋和茅台酒厂发的衣服裤子就在仓里翻仓,坚持了五分钟我就坚持不了了。因为一进去大脑就真空了,汗一直流,已经流得没有知觉了,但是意志力又告诉我,我是传承人,我一定要表现好,一定要把仓翻好,工人们做什么程序,我也跟着做什么程序。那时候手已经没有知觉了,感觉随时要昏过去,五分钟以后实在受不了了我就出去了,透了会气之后接着又进去。

那个时候温度大概有四十多度,我在里面上了四天班,翻仓第一天没坚持下来,到了第二天第三天才慢慢地适应。在仓里,稻草可能会把自己割伤,还会灰头土脸的。

其实我觉得最让我感动就是这些在一线工作的工人,他们在一线日复一日地工作,从来不叫一声苦。其实我和朋友私下偷偷问过他们觉得苦吗,然后他说:不苦啊!我们的初衷就是想要酿一瓶好酒,你们的任务就是在市场上把酿的好酒销售给更多的客户,我们从来不觉得苦。听了之后挺感动的,也触动了我。

制曲生产

记者:你从小就耳濡目染,也接触茅台这么多年了,你觉得最大的收获是什么?

我从父辈那里学到了坚持。在酒行业日复一日地这样运作着。到了茅台酒厂以后,茅台的这种工匠精神也在激励着我,这种精神是我们这一代年轻人所要学习的。正是这种工匠精神支撑着我们,让我们能够更好地去发扬它!在当地去弘扬它!所以我们才能更好地传承和坚持下来。

记者:茅台对你来说意味着什么呢?

首先是一种责任心,因为茅台既然赋予了我们“茅台百年老店传承人”的称号,我们就要有这样的责任心和事业心,把茅台事业在我们当地传承好,把茅台故事讲好、把茅台的文化传播好。我现在是茅二代,包括接下来的茅三代茅四代,都要去遵循领导说的,要打造百年老店。对于我来说茅台是我一辈子的事业,而且是要花费我所有的精力去奋斗的事业。

记者:在百年老店传承人交流学习的座谈会里,有个主题是“传承创新·破浪前行”,你怎么理解这个主题呢?

其实我觉得这个主题很符合我们现在的状态。首先传承就是要传承上一代的、我们的父辈和母辈他们的那种艰苦奋斗的精神,那种在事业上的执着,在事业上所付出的呕心沥血的精神,我觉得这种精神是需要传承的。创新的是什么?创新是因为我们接受了父辈或者母辈所没有接受到的一些教育,包括一些留学的经历,所以我觉得要站在父辈和母辈肩膀上、茅台巨人的肩膀上,去创新文化传播的形式。

怎样去把我们的茅台故事讲好,怎样去和我们当地消费者连接,都是要思考的。说到第三点乘风破浪,在当今这种日新月异的竞争环境之下,我们传承人只有不断丰富自己的眼界,提升专业文化知识,才能够在激烈的白酒行业竞争环境中乘风破浪,脱颖而出,才能够更好地传承好茅台的事业!

记者:作为传承人,接下来有什么样的规划?

首先对于我个人来说,专卖店是传播我们茅台文化的一个窗口,所以接下来我会更加注重专卖店的一些体验功能的打造。从客户进店到产品介绍,包括和客户建立关系之后的一些互动,都会形成一系列体系,这也是我们茅台文化传承人在这方面要做的工作。

第二点是在我们当地要更注重传播茅台文化。和茅粉们构建一些比较有黏性的活动,构建能够到消费者的心坎儿里的互动。创新地制造一些原来没有过的活动去打动他们,让他们能够记住茅台不仅仅只是一瓶酒,茅台还有很多的属性能够让他们记住、让他们感动、让他们第一时间能够想到茅台。

第三点是我作为江苏茅台百年老店的传承人的部长,下面还有22个传承人。我们都是在传承着茅台的文化事业。因为疫情的原因,上半年有很多工作都耽误了,但是下半年在文化茅台传播这一块儿,包括在百年老店传承人个人的见解和事业的提升方面都会被提上日程。

我觉得我作为部长,要快速带领他们去提升自己对白酒行业不同的见解,包括怎样去传播茅台的文化。所以接下来的一个工作重点就是带领着他们提升,让他们在当地形成一个一个点,这么多点再形成一个面,让茅台文化在我们江苏能够绽放不一样的光彩!

茅台百年老店传承人交流学习座谈会

记者:有什么话想对茅台说呢?

感恩我们的茅台给了我们这样一个机会,让我们能够在人生事业上选择了茅台,谢谢茅台给了我们机会。同时作为茅台百年老店传承人,我们也向茅台做保证,在当地一定会传承好茅台事业、传播好茅台文化、讲好茅台的故事,一定不会辜负所有茅台人对我们传承人的希望!也希望所有的听众朋友们能够到我们江苏做客,去看看江苏不一样的人文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