葛剑雄:明代卫所制度催生出屯堡文化

2025-11-10 17:03

11月10日,在贵州安顺举行的2025屯堡文化大会主论坛上,复旦大学教授,香港中文大学(深圳)图书馆馆长,教育部社会科学委员会历史学部委员葛剑雄以“明代卫所与屯堡文化”为题作主旨发言。

葛剑雄首先阐释了明代卫所制度的由来,这一制度是朱元璋亲自设定的全国性防卫体系。每卫设前、后、中、左、右五千户所,大率以五千六百人为一卫,一千一百二十人为一千户所,一百一十二人为一百户所。该制度下军士身份世袭,官府会分配牛与田地,军士平日里耕种自给,遇战事便由朝廷任命将领担任总兵官,调动卫所军队出征,战事结束后将领上交兵印,官兵各自返回卫所。

而贵州的卫所有着特殊之处。葛剑雄提到,明初贵州尚未构建起完整的行政体系,这里设立的卫所因此兼具军事与行政管辖双重职能,成为“实土卫所”。这些卫所不仅驻守军队,还管辖周边土地,实则承担起地方行政区划的角色,卫所人口也由此成为当时贵州人口的核心部分。

即便清朝废除了卫所制度,其影响仍未消散。葛剑雄强调,因卫所军籍户口与民户长期分离,这些军户及其后裔始终是贵州人口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文化特征得以代代延续。不过他特别厘清一个概念:屯堡文化虽源头在明朝,却并非形成于明朝,而是在清朝卫所制度废止后,逐步演变发展成的独特文化形态。

在葛剑雄看来,探讨屯堡文化离不开梳理明代卫所制度的功能与影响。这一制度激活了中原与西南相连的交通干线,军户世袭制与缺员需回原籍补员的“勾补”制度,让军户与故乡始终保持紧密联系。而交通干线延伸出的支线网络,不仅承担着兵员与物资的运输功能,更成为文化传播的重要通道。

针对屯堡文化常被称作“文化化石”的说法,葛剑雄也给出了自己的见解。他认为真正原汁原味保留古貌的文化仅存于少数偏远区域,多数屯堡文化其实是“多文化交融体”。以安顺地区为例,当地文化就融合了明代军户文化与本地少数民族文化元素,就连屯堡饮食,与其说是源自淮扬菜,不如表述为“带有江淮风味的融合菜系”更为贴切。

葛剑雄还以天津为例进行类比,天津三卫当初也由江淮移民组成,最终形成了区别于周边的独特津门方言文化。他指出,这种由军事移民催生的文化现象并非个例,但明代卫所制度在贵州催生出的屯堡文化,其集中性与完整性在同类文化中堪称典范,这正是源于当年贵州自身的特殊历史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