悦·遵义丨从九坝看“凉资源”如何变为“热经济”
【编者按】桐梓九坝,不止凉爽。这座藏在大娄山褶皱中的小镇,2025年盛夏,以平均25℃的清凉,引来了12万“候鸟”在此避暑旅居。这个常住人口仅2.38万人的黔北小镇,实现了“民宿爆满、游客定居”,以20多亿元的旅游收入、95%川渝购房者占比的亮眼数据,成为贵州最具影响力的避暑胜地之一。
九坝的蜕变,不仅是气候“凉资源”的胜利,更是一场关于共建共享、文化融合、产业转型的深刻实践。从政府与村民携手改造环境,到“村晚”搭建主客情感桥梁,再到康养社区推动“候鸟”变“居民”,九坝用三重变革证明:乡村振兴的关键,在于让环境可栖、文化可融、生活可期。当一方水土能安放身心,山野便有了比城市更炽热的吸引力。
盛夏的桐梓九坝,25℃的清风拂过连绵花海,12万“候鸟”在此栖息纳凉。这个常住人口仅2.38万人的黔北小镇,实现了“民宿爆满、游客定居”,以20多亿元旅游收入、95%川渝购房者占比的亮眼数据,成为贵州最具影响力的避暑胜地之一。
(图为“十里云湖”)
九坝的突围,不仅是“凉资源”变现的成功实践,更是新时代乡村振兴中“共建共享、以文聚力、创新驱动”的生动注脚。
一砖一瓦的共建:从“环境之困”到“生态红利”
“不怕你笑,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身泥,如果有个车走过,马上就溅到身上去了,人家为什么选择你?”山堡社区居民杨国旗的这句直白吐槽,道出了三年前九坝镇黄干溪的发展窘境。彼时,即便坐拥得天独厚的凉爽气候,落后的基础设施仍让游客“过而不留”,避暑不成反“避尘”。
破局的钥匙,藏在“政府出一半、群众筹一半”的共建机制里——按每个床位60元标准自筹资金,村民们主动拓宽道路、修整庭院、竖起门头;镇村组三级旅游产业发展自治协会牵头推进“五园五化”工程,花园、菜园、果园、庭园、田园次第绽放,曾经尘土飞扬的村道,如今已是步步皆景。环境一新,人心焕新。76家乡村旅馆“家家爆满”,一年增收数百万;四川游客程立明被环境打动,预缴十年房租14万元,用“长住”为九坝投下信任票。
(图为“十里云湖”中医理疗馆)
这一组对比鲜明的细节,揭开了九坝振兴的第一层密码:共建共享的治理智慧。当群众从“旁观者”变为“参与者”,不仅破解了基础设施升级的资金难题,更激发了守护家园的内生动力。这种“政府引导、群众主体”的模式,正是乡村振兴战略中“治理有效”的鲜活实践——环境改善不再是政府的“独角戏”,而是转化为家家户户的“钱袋子”,让“生态宜居”与“生活富裕”同频共振。
一曲一舞的共情:从“客主疏离”到“文化共生”
夜幕下的山堡社区文化广场,灯光璀璨,人声鼎沸。平均年龄65岁的“银发乐团”正排练原创歌曲《欢迎你到九坝来》。这支由川渝“候鸟”与本地村民组成的乐团,用旋律倾诉对这片山水的深情。台下,70多岁的重庆摄影爱好者徐远亮举着相机,专注记录每一场“村晚”。两年来,他自费拍摄630个节目,成为民间传播的“活档案”。
(图为“唱响九坝艺术团”正在表演)
每年160多场“村晚”,超2300个节目轮番上演,1.6万余人次登台,其中游客占比达45%。70万现场观众、5600万次网络传播量的背后,是“异乡客”变“自家人”的温情故事。
重庆游客吴蓓在“马家大院”一住就是四年,老板陈尧常陪她包饺子、话家常,情同姐妹;重庆游客张玲漫步花海,笑言:“这里比家里还舒服。”
(图为陈尧和吴蓓在包饺子)
“银发乐团”的原创歌曲与徐远亮的镜头,勾勒出九坝振兴的第二层密码:文化共情的凝聚力。“村晚”不仅是文艺舞台,更是黔川渝文化交融的“连心桥”。当游客与村民同台唱戏、共话家常,地域的隔阂被打破,“避暑经济”升华为“情感认同”。这种“以文会友、客主一家亲”的实践,正是“乡风文明”的生动诠释——文化不仅能丰富精神生活,更能激活消费潜力。2024年,“村晚”直接拉动街区消费超3000万元,印证了“文化为魂”的深刻内涵。
(图为“村晚”现场)
一园一房的创新:从“季节性停留”到“全年化定居”
“林达小镇”的工地上,“开盘送菜地”的广告牌格外醒目。这个去年底摘牌、今年6月即开盘的康养项目,用“房+园”模式直击都市人群的田园情怀——40亩共享农园,让业主亲手种菜、采摘,把“田园梦”种进现实。首批158套住房,开盘当日售出58套,目前已累计销售120套。
重庆业主朱碧华七八年前买下第一套房,因“舒服”又换购更大户型;上海业主张庭好在“十里云湖”学会手冲咖啡,关掉商铺,决心在此创建线上玉石工作室:“一边喝咖啡,一边看山,生活踏实了,就想扎根了。”
(图为林达小镇)
如今,九坝已引入12家康养企业,建成及在建住宅商业面积近60万平方米,川渝购房者占比高达95%,1.2万户“候鸟家庭”在此定居。他们的稳定消费,有效拉动本地种养殖业订单化发展,催生新型微加工企业,推动公共服务升级。
“开盘送菜地”的创新与张庭好的“扎根”选择,揭示了九坝振兴的第三层密码:精准对接需求的产业升级。从“卖凉爽”到“卖生活”,九坝抓住了都市人对“美好生活”的深层向往——“三大管家”服务体系、共享农园、20余个兴趣社团,让“季节性避暑”变为“全年化旅居”。这种转型,正是“产业兴旺”的进阶之路:以康养项目为支点,撬动消费升级,实现旅游产业化发展带动新型城镇化的乘数效应。
从“不愿来”到“不想走”,从“候鸟式”到“常年型”,九坝的蜕变,是“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有力佐证,更是乡村振兴战略在山区的创造性实践。
(图为“十里云湖”一角)
这里的每一寸花海、每一场“村晚”、每一间康养小屋,都在诉说一个道理:发展的密码,藏在尊重群众主体地位的共建里,藏在激活文化认同的共情里,藏在对接市场需求的创新里。
当“候鸟”变“居民”,当“凉资源”成“热经济”,九坝正以生动实践证明:乡村振兴,既要守住生态的“底色”,又要绘好产业的“亮色”和文化的“暖色”,方能在共同富裕的道路上走得稳、走得远。
记者:赵登银 刘苧忆 张亚 周国栋
编辑:黄明
编审:王钰燕
终审:袁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