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近奇趣大自然,提升地理实践力
经过精心准备,贵阳市秦江名师工作室于2020年8月11日赴天河潭开展以“走近奇趣大自然,提升地理实践力”为主题的地理野外考察活动,特聘贵阳市地理学科基地负责人罗文攀老师和贵州省高中地理工作室主持人、特级教师刘海玲老师等对学员进行专业指导,着力于提升学员组织和实施地理实践活动的能力。
▲工作室活动留影
贵阳市天河潭是在薄层碳酸盐岩层上发育的岩溶地貌,景区内分布着天坑、溶洞、瀑布等景观,被誉为“贵州喀斯特景观浓缩盆景”,地理野外考察资源丰富。
罗文攀老师从制定考察目标、确定考察路线和地点、常用地理野外考察工具使用、野外考察和交通安全的应急预案等方面,对学员进行地理野外考察通识培训,对学员组织学生实施地理野外活动起到很好的指导作用。
▲罗文攀老师进行地理野外考察通识培训
秦江老师对学员们进行“高中学生地理野外考察的组织与实施”培训。他强调地理野外考察教学设计的重要性,在设计中要突出课程资源的地域特征,教学内容要围绕课程目标,对书本知识进行补充与拓展,教学方式要突显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学评价作为地理野外考察的重要环节,其设计应注重科学性和可操作性;及时进行学生野外考察成果分享,可有效提升学生学习的成就感,并在分享讨论中发展问题,不断完善,增强地理野外考察活动的持续性。
在随后的实地考察过程中,学员们对天河潭景区岩层产状进行测量和记录;指导老师与学员们对溶洞微景观的发育过程进行深入研讨。
▲蒲祖进老师测量岩层产状
大家一致认为在指导学生进行地理野外考察的过程中,既要关注宏观地质地貌景观的演化过程,也要引导学生关注一些典型的微景观的发育过程,培养学生的观察和分析能力。
▲研讨景区内地质地貌的发育演化过程
景区内钙化滩瀑布,宽达210米,是我国目前发现的最宽的钙化滩瀑布。由于视角问题,只能拍摄到钙化滩瀑布局部,期待下次运用无人机进行全视角拍摄瀑布全貌。
刘海玲老师以《高中地理实践力教学案例》一书的案例为基础,以案例研究的方式,着重分享了实验三中武爽老师撰写的“天河潭喀斯特地貌探寻野外考察指导”的优秀经验,引导学员们探讨该案例中存在的不足,深入思考在组织和指导学生进行地理野外考察实践活动中应当关注的问题。
本次天河潭地理野外考察活动,走近大自然,感受“知行合一”的教育思想与教育实践;拓展课程资源,深入了解家乡,培养家国情怀,为学员下一步有效组织和开展学生地理野外考察,提升地理实践力进行了理论培训和鲜活案例分享,有效达成培训目的,活动圆满结束。
来源:贵阳六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