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贤:让非遗走进生活,用青春传承非遗 | 巾帼在线
她们,是伟大思想的践行者;
她们,是伟大事业的建设者;
她们,是文明风尚的倡导者;
她们,是勇于追梦的奋斗者。
展现巾帼风采,讲述巾帼故事
《巾帼在线》,由贵州省妇女联合会特约播出
嘉宾:石贤,1994年生,侗族,贵州从江人,侗族服饰非遗传承人。
主持人:陈垚
展现巾帼风采,讲述巾帼故事。各位听众,欢迎收听由贵州省妇女联合会与贵州广播电视台教育事业部联合推出的《巾帼在线》节目,我是陈垚。我们节目今天邀请的嘉宾石贤,她是贵州侗族服饰非遗传承人,在家乡黔东南州从江县设立了非遗扶贫工坊,立志保护、传承与创新中国非遗手工艺,培育新型非遗传承人。她让非遗走进生活,用青春传承非遗。
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近这位被称作“民族文化桥梁”的贵州姑娘,聆听她的故事。
陈垚:石老师您好!
石贤:主持人您好!听众朋友们,大家好!
陈垚:我们知道民族文化更需要传承和保护。当您带着满腔热血回到家乡想要为家乡的民族文化奉献绵薄之力时,自己家乡民族文化又不断消逝、缺乏传承的现象,您是如何解决“文化断层”这一问题的?
石贤:过去因为贫穷,家乡大部分年轻人不得不背井离乡,北到江浙、南到两广,进厂打工;导致侗歌无人传唱、手工艺无人继承,村里留下大量老人儿童无人照顾。2014年开始,我利用每年大学暑假组织师生团队到黔东南开展民族文化调研,率先提出“隔代传承”理念,然后创办“少年侗歌班”,带领村中留守儿童跟随老歌师深度学习侗族大歌,丰富暑期教育的同时补充了非遗传承的主体。
陈垚:作为从城市又回到大山发展非遗的青年带头人,在您身上不仅刻着传统的烙印,更充满了现代的活力。在您成立公司以来,您都为当地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做过哪些努力?您认为做这些最大的意义在于什么?
石贤:基于大学期间做的探索,我开始思考非遗传承的核心是什么?如何将“被动传承”转化为“主动传承”?在实践中我渐渐明白,非遗传承的关键在人,同时需要一个可持续发展的商业模式。于是毕业后我回到家乡,创办企业,设立非遗扶贫工坊,通过对接设计、市场,组织当地妇女进行手工生产获得收入,带领绣娘们走出大山,走进都市、高校、博物馆展示推介民族文化的同时,能够具身开拓视野、提高文化自信和女性发展意识,吸引更多打工妈妈回到家乡,重新拿起绣花针,孩子们也能在妈妈身边长大,从小接触、熟悉我们的民族文化。这是我选择非遗创业能给家乡带来的改善,也是坚持做这件事的意义所在。
陈垚:我们知道,在您的努力下不仅带出了一批批优秀的新型职业手艺人,还打造出民族非遗传播基地,家乡特色产品和民族文化得到了更有效的传播。您在坚持传承民族文化过程中付出了很多心血,同时也取得了很多荣誉。展望未来,深耕文化创新,在民族文化传承发展的道路上,您打算如何去“讲好非遗故事、提升民族文化自信”呢?
石贤:经过六年的发展,我们企业获得了贵州省非遗扶贫就业工坊、黔系列品牌等相关认证。疫情过后,我们今年率先在江苏南京设立了黔货出山贵州非遗馆,以开放式民族文化会客厅形式,聚焦贵州非遗与特产好物,深度链接长三角市场,积极推动东西部文化、经贸交流合作。接下来会继续布局长三角、珠三角以及北方市场,3年内实现接待客流200万人次/年,增加50个妇女就业岗位,协助认证20位非遗传承人、工艺美术大师,企业年营收达到3千万左右。通过打造贵州民族文化金牌传播窗口,持续带动省内生产传承基地发展,为更多妇女提供家门口就业机会,也让更多人有机会接触苗绣、蜡染等贵州非遗,了解非遗产品的故事、手艺的故事、手艺人的故事,深度感受贵州之美!
《巾帼在线》由贵州省妇女联合会特约播出
播出日期:每周四
播出时间:17:45
播出频率:FM106.2贵州广播电视台都市广播
收听渠道:FM106.2、学习强国、动静APP、蜻蜓FM、喜马拉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