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姓大舞台征文:家乡的羊肉粉
来源:贵州日报
作者:邱 奕
很长一段时间我都觉得家乡的羊肉粉就如家门口抬眼可见的山、穿城而过的河,生而便有,寻寻常常。
在老家,羊肉粉店大街上有,小巷里有,这粉店似乎成了小城必不可少的标志。一碗粉,白白、红红、绿绿的,很是好看。白色的粉浸泡在热腾腾的羊肉汤里,浇上红红的油辣椒,撒上绿色的碎蒜苗、芫荽,吃上一口,肉香、辣椒香钻得满嘴都是。不同店的羊肉粉,初吃味道大致相当,细品便有了高下,汤的鲜度,肉的筋道度,膻味的处理,辣椒烹制后的香度都有不同。记忆中人们总是用舌头投票并口口相传,各店之间也似乎较上了劲儿,总要争一个高下,于是城里总有三四家被人追捧的羊肉粉店,店门口常常有人排队等吃哟。
好吃、人们普遍喜欢,这是我对羊肉粉最初的认识。意识到羊肉粉对包括我在内的家乡人的不可缺性是在10多年前,那时我已离开了黔北到黔中生活了多年。记得定居安徽的高中同学陈岩到贵州出差,黔中是他的必经之地,住在一城的同学便邀约起聚了一下。
陈岩的父母是安徽人,三线建设时来到黔北,高三那年他的父母调回了安徽,举家北迁。由于此时已临近高考,他只得留下应考。在考上安徽大学后,他离开了贵州,10多年了第一次有机会回来。
陈岩说:当年他办完所有手续,去火车站买好票后,他觉得今后很难再回来了,很难吃到羊肉粉了。于是陈岩从火车站步行了近10公里回到住处,一路碰到5家羊肉粉店,每一家他都进去吃了一碗。
上世纪80年代,交通工具主要靠绿皮火车,当时的交通条件和黔北与安徽的距离,一定增加了正值敏感期的十几岁少年离别的愁绪。
陈岩的父母是否也有过这样的离愁?也有心心念念的安徽的那碗粉或面?可能让他们没想到的是,应该是安徽人的儿子,在离开黔北时用步行10公里、5碗羊肉粉,想记住黔北,记住黔北味道,抑或也是记住他的青葱岁月?黔北,这个他长大的地方显然已成了他心心念念之地。
黔中到黔北只有100多公里的距离,我从未担忧难回去,也从未想过难以吃到羊肉粉,每次回去,都会吃,一碗粉下肚,心里轻松踏实了许多,两个字:安逸。以往认为这是再平常不过的事。想到陈岩,总觉得平常中有不平常。这安逸源于什么呢?仅仅是味蕾得到满足?那么踏实感又是从何而来呢?
这样一想,我便细究了一下羊肉粉。
家乡的羊肉粉已有300多年的历史。羊肉粉选材和制作工序都有颇多讲究,被人们津津乐道得最多的是:肉、辣椒的选用,汤的熬煮,辣椒的烹制。肉一定用黔北本地上好的新鲜山羊肉,肉质细密、肥少瘦多、膻味不重。辣椒绝对也用黔北本地的,辣的、香的,不同品种搭配得当,辣香兼具。选好料可是做好羊肉粉的基础。熬汤则被认为是关键环节,据说汤要熬五六个小时,羊骨、羊肉、羊杂(羊内脏)全羊入水煮着,随后会加入20多味中药配制成的药包增补提鲜去膻,火候怎么把控,药包如何配置,不同的店有不同的章法,是秘而不宣的绝活。黔北人喜食辣,配食羊肉粉的辣椒是用羊油煎炒过的。将红辣椒粉拌上姜末、蒜末等,羊油烧开,拌好的辣椒料放入油中煎制。如何制出香辣兼具、红彤彤的油辣椒,辣椒选择、配料比例、火候掌控是关键,这也是每个店秘而不宣的绝活。
黔北湿气重,冬季湿冷,羊肉温补去寒,辣椒驱湿驱寒。羊肉加辣椒这应该是大自然给黔北人的馈赠,人们不负馈赠、精雕细琢,用美味来显示与大自然的和谐共生。
曾经听过这样一句话,美味背后是人和自然的故事。其实一个地方的美景、美事、美人可不都是和美食一样由这方水土和这方人文滋养而成,这些美好集萃了这方人的智慧,吸纳了这方大自然的精华,这样的智慧、这样的精华又牵引着这方人成长,成为这一方人前行的原动力。
不管人的肉身抑或心灵走得多远,家乡的美食、美景、美事、美人便是这原动力的打开方式,让人们想起最初的美好,忘不了来处。何为乡愁?这应该就是乡愁吧。
或许当年陈岩离开时不仅仅是离愁?还有潜意识的无处寻觅乡愁的担忧?而我的轻松、踏实、安逸恰恰源于我能常常驱车2个小时回到故乡,一解乡愁?
我是一个很不愿意为了吃就去排队的人,以往回到家乡,都是就近吃一碗解一下馋。之后便开始向亲朋好友打听哪一家的羊肉粉最好吃,加入了排队等吃的队伍。
不知是从什么时候开始,这羊肉粉却让我吃出忐忑来。吃着吃着总觉得有哪点不对劲儿。和亲友谈起,才知道,现在不少羊肉粉店在用北方的冻羊肉,外地的辣椒,以往不少讲究也被慢慢淡化了。本地山羊产量低、价格高,本地辣椒品种独特,价格也高,现在商贸发达,更多更便宜的食材往来很方便。
冻羊肉少了鲜味,北方羊肉更肥、膻味更重,虽是作涮羊肉等的好料,但未必适合做南方的美食;外地辣椒香而不辣或辣而不香,这样的食材能做出家乡鲜而不膻,油而不腻,辣香兼具的羊肉粉吗?没有了黔北山羊肉和黔北辣椒的羊肉粉还是黔北美食吗?对此,我很是失落。
如今交通发展迅速,我与故乡的时间距离缩短到40多分钟,而陈岩与黔北的时间距离已缩短到几个小时,当我们感觉离这个地方越来越近时,一碗羊肉粉就让我或许也会让陈岩有了距离感。那些通过一碗粉就能去触摸的人文风情如何去延续?那些心底的美好如何去寻觅?那些成长中的原动力如何去打开?
有一段时间我偏执地去纠结这个事,以至于亲友一旦发现有美味的羊肉粉总是很急迫地告诉我。
那一天,我回到老家。在用20多分钟走过一条小巷后,巷子的尽头就是朋友介绍的那家羊肉粉店。进店、买票、排队,一碗粉下肚,心里轻松踏实了许多,两个字:安逸。这,就是那个味道!出了店,在巷子里行走,难掩内心窃喜。我想,还是有人不仅仅只追求利润用最地道的食材,还是有人不怕麻烦、不惜时间成本躬身在小店里一道道工序去完成……出了小巷,望着鳞次栉比的高楼,我又担心起来,毕竟以往城里遍布的小巷已经不多了,毕竟有人已经接受羊肉粉的改变了……那条小巷会消失吗?那家粉店会改变吗?没有了地道黔北风味的羊肉粉、黔北还是无数人记忆中的黔北吗?我不敢想。或许哪天又有人给我推荐某个转角处、某个背街上地道的羊肉粉店呢?我期待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