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俗·年味|龙虎:年的滋味,是甜,是红,是香辣,是幸福

2020-01-24 10:16

农历庚子鼠年到来之际,动静评论员为您带来“年味·年俗”专栏,他们说贵州年味,话家乡年俗,让我们从文字中找回记忆,寻我们的根,诉我们的故土之情……

过年了,南盘江畔泥凼江边村老李一家在忙活着做红糖。亚热带河谷地形特别适合甘蔗生长,因此这里的布依族寨子有制作红糖的传统。

泥凼江边村布依族熬糖(胡云江摄)

今天天气不错,约上几个亲戚,牵马上山,先把甘蔗砍了。将拉回码好的甘蔗放进轧汁机,榨成蔗汁。院坝里的“直风灶”上早已支起六口“连环锅”,甘蔗渣就是现成的“柴火”,噼里啪啦烧个不停。“连环锅”火道相通,火力依次减弱,先将甘蔗汁倒进第一口锅,然后第二口、第三口……,经过层层煮熬脱水,边煮边将蔗腊、蔗屑等杂质捞出。老李的舀糖技术不错,糖水似瀑,约莫两个小时,甘蔗汁变得又浓又干净,最后舀放在方形的模子里,冷却后便大功告成。掰下一块,咬上一口,“不是一般的甜”。这么多红糖,即便过年亲戚朋友每家分一点,也分不完。老李说,年前可以拿到集市上卖一些。

泥凼江边村布依族砍甘蔗(胡云江摄)

过年了,搬进望谟县城的麻山苗族姐妹俩戴着漂亮的头饰留影纪念。麻山的苗族同胞有“红、白、黑、花”之分,其中红苗的头饰最为特别。

麻山苗族姐妹(图片来源:望谟县摄影协会)

先用布条缝成长蛇形假发,再用真发缠绕假发,最后用头帕固定。头饰上五朵碗口大小的银泡花,耀眼夺目。

银泡上再悬挂鸡、鸟、鱼、花、草、贝珠等琳琅满目的小吊坠,亦繁亦美。麻山红苗服饰已经被列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因此今天,姐妹俩还接到一个新的任务,手把手教县文化馆的女孩穿戴这种头饰,再过几天,女孩们就要穿着火红的盛装,在新年庆典的舞台上表演民族舞蹈了。

望谟县学戴苗族头饰的女孩(图片来源:望谟县摄影协会)

过年了,兴义科左屯的回族大哥要杀牛,腌干巴。牛,当然是黄牛,用黄牛腌制,香。大哥一招一式,犹如“庖丁再世”,划腹,剥皮,丝丝入扣,游刃有余,迅速将牛分解成二十四块,干净利落。牛骨加水,细火慢煨,待一夜天明,倒入木桶凝固,嫩白如脂的牛油便能吃上好几个月。

科左屯回族大哥杀牛(曹静秋摄)

分块后的牛肉加盐,揉搓入味,封坛腌制。十天半月,取出穿孔结绳,晾晒风干,“牛干巴”便腌制完成。“牛干巴”便于保存和携带,加上有“富贵菜”之称,因此是年关走亲访友之佳品。如果天气一如既往的晴朗,赶在年三十晚上用辣椒爆炒一盘,又香又辣,自是妙不可言。

过年了,刚刚从晴朗三宝彝族乡搬迁到阿妹戚托小镇的大姐,平铺“滚”好的白棉布,继续在家做蜡染。

阿妹戚托小镇(张德厚摄)

不同的是,原来放在炭盆旁加热的蜂蜡,现在是放在崭新的电火炉上,原来在三宝老家是染来自己用,现在是染来卖给公司。

刚刚搬迁到阿妹戚托小镇的大姐在家做蜡染(戴时昌摄)

新家宽敞又明亮,大姐一边带着孙子,一边用蜡刀蘸上蜡液,聚精会神描绘着自己的蓝图。点蜡这道工序马上就要完成,再过几天,便可以染色。等蜡染做好,在外打工的儿子儿媳也差不多要回来了,大姐的笑容自然流露,这个年一定是温暖而幸福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