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0.0推荐 | 中国书画美学史的理论新境

中国美术报 | 2022-07-19 17:12

作者:李春桃

樊波早年出版的《中国书画美学史纲》,是畅销多年、广为书画爱好者所熟知的一本著作。而由荣宝斋出版社出版的《中国书画美学史》是作者在旧作基础上重新撰写而成的新著,是中国书画美学史又一部新的重要成果。

《中国书画美学史》分为六个章节,分别为先秦书画美学的理论奠基、两汉书画美学的理论初构、魏晋南北朝书画美学的理论自觉、隋唐五代书画美学的理论发展、宋元书画美学的理论延伸、明清书画美学的理论总结。这部书是对中国书画美学史的重新书写,有着四个鲜明的特色:理论结构上,存在对先秦书画美学理论先构的开掘,以16大命题统摄全篇;研究对象上,将书与画美学作为统一的对象进行考察;在书写体例上,进行以书画理论家个体为主和问题为辅的美学史的综合叙述,在书画美学史的分期上,以朝代更迭和逻辑推论两个维度交叉探讨。

对先秦书画美学理论先构的开掘

《中国书画美学史》的第一章以16个命题提纲挈领,进行了先秦书画美学的理论奠基。这16个问题分别是:有无相生、道法自然、天下一气、浑沦蒙养、知几其神、阴阳合德、万物理法、意象构成、中和之美、人伦比德、审美心胸、仰观俯察、技进于道、形神之辨、修辞立诚、性情抒发。

这16个命题,不是先秦某一家之言,而是将先秦的哲学思想作为系统的整体加以看待,并提炼出的书画美学史的理论先构框架。这16个命题内部之间也相互关联,组成有生命的理论系统,并贯穿于之后的整个书画美学史。

将书和画美学作为统一对象的考察

历来有专门的书法美学史和绘画美学史,而将书和画作为统一的美学对象的考察,在学术界并不多见。樊波《中国书画美学史》对书与画的美学史进行了重新书写。

虽然中国书画美学史中,有不少材料是专门对书法美学或者绘画美学的论述,但是从美学层面来看,两者相辅相成,可以相互渗透。此外,还有很多较为宏观的美学问题的探讨,比如审美心胸、自然调格、理与法的关系等问题,既可以应用于书法美学,也可以延伸到绘画美学,进而在统一的理论语境中加以阐述。

打破一般历史流水账式的书写模式

《中国书画美学史》作为史的一种类型,既要着眼于各个历史时期美学家和艺术家共同关注的书画美学问题,又要对各位书画理论家及其书画美学观点进行纵向的探讨,这就打破了一般历史流水账式的模式,从而显得更富思想节奏感。除此之外,《中国书画美学史》还着眼于各个历史时期的绘画美学和书法美学思想之间的相互联系、转化和发展关系的探讨,这也构成了《中国书画美学史》书写体例的重要特色。

应该说,这样的书写体例,使得《中国书画美学史》主次分明,且兼顾史与论的平衡统一,并能化“史”为“论”、由“史”出“论”,从历代书画美学思想的发展中提取和建构出一个完整系统的理论体系。

朝代更迭和审美理论的交叉探讨

《中国书画美学史》在美学的分期上,采取了传统的分期模式,按照朝代划分为六个章节,在此之余点明其审美形态。这种划分模式力求取其长、弃其短,将朝代更迭和审美理论交叉探讨。这样的划分虽保留了朝代更迭的形式,但也注意了审美逻辑的内在关联,使得中国书画美学史既呈现为一个清晰有序的历史框架,又使各个分期阶段的审美阐发拥有一种逻辑品格。

樊波的新著对中国书画美学史的重新书写,大致可以从以上四个维度进行考察。然而除了这四个方面以外,当然还有许多卓绝独特的内容和特点不能一一详细展开介绍。

在时代飞速发展、日新月异的当代社会,重新书写《中国书画美学史》对我们而言意味着什么呢?意味着对历史的尊重与传承,意味着对往圣先贤及其深刻、精彩的思想的重新接受,意味着穿过各种纷杂迷离的文化表象,去发现和把握其中蕴含着的普遍、永恒的因素,以找寻到具有一种横贯古今的普遍永恒的理论价值。这些珍贵的思想因素,至今依然滋养着当代鲜活着的艺术,重新唤醒人们审视传统文化和艺术的自觉意识。

(作者系吉林大学考古学院古籍研究所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