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尖上的传承:下河出海的非遗木船
木船在中国的大小河湖上行驶了数千年,还曾在600多年前载着郑和远行至非洲,造就了“不沉不散”的奇迹。在历史上,江苏兴化河网密布,无船难行。宋代,竹泓镇就有了造船的手工作坊,到明清时期,竹泓木船制造已成气候。清末鼎盛之时,全镇以周、郑、陈、王、冯、崔、李等几大姓为主,近百户人家从事纯手工造船,并延续至今。造船是竹泓人养家糊口的一门手艺,由手艺孕育的民俗文化底蕴以及一代代造船人演绎的人生酸甜苦辣更是让人关注。
“叮叮叮……叭叭叭……”家传第六代造船人、国家级非遗项目兴化小木船的传承人周永干运斧挥凿,一招一式干净利落,虎虎生风,透着一股飒爽的英武劲儿。
“木船下河出海,人命关天。要想木船永不散箍,每一步都不能马虎。”对于造船之道,周师傅可谓烂熟于心。从选料到断料,从分板到投船,讲起一道道工序,他如数家珍。竹泓传统木船制造技艺由来已久,老一辈传下来的制船技艺从选料、配料、破板、刨板、拼板、投船、打麻、油船到下水,共9道工序,非常讲究。
“要想船不散,投船最关键。”投船即组装,需要将中舱底板与前后隔舱板连接。“长缝不对短缝”,周师傅说,“挡浪板缝与船帮板缝要错开。”这与砌墙时让砖头“咬缝”是同一原理。用“爬头钉”“扁头钉”咬紧木身,并用各种铁锔加固接合部。船体组装完成之后,为保证其安全可靠、经久耐用,还需要断漏和防腐。
摇荡在油菜花田间的小木船(图片来源:白英)
生于1964年的周永干,16岁师承父亲周福友,开始钉船,经手的船不下千条,老鸦船、开泥船、鸭船、脚划子……25岁结婚后,父亲给他分了些木料,他像两个哥哥一样独自经营,第一个订单就接下了一条16米长的大船。“现在看,16米算是小船,但那时可是大得不得了,我还从来没造过这么大的船。”
客户拿来图纸后,周永干由于文化程度不高,看起来特别费劲,急得好几个晚上睡不好觉。倔强的他实地调查、多方学习,和妻子加班加点研究造船方法。他的妻子也出生在造船世家,爷爷是有名的木匠,干起活来一般男木匠也比不上。完工的那天深夜,夫妻俩看到对方都忍不住笑出声来。原来,两人全身上下都是木屑,像雪人一样。造出16米长的大船,虽然费了很大精力,却也让周永干品尝到了成功的喜悦。此后,他认真的态度、精湛的技艺逐渐得到了越来越多客户的认可。
然而,好景不长。随着现代交通的快速发展,以及鱼市疲软,农用船、渔船市场渐趋饱和,加上水泥船的竞争,木船制造几乎无人问津。但机遇总是青睐有准备的人。2005年,来自荷兰的170条传统木船的订单意外地“降临”到了以造船为生的竹泓镇,给当时的竹泓木船制造业带来了新的转机。当时周永干的手艺在镇上已经数一数二,再加上他为人善良、待人诚恳,在当地非常有口碑。于是周永干牵头,召集了村里20多个造船人组成临时“小组”,一起合作接下了这笔订单。
这次契机带给周永干的不仅仅是一笔可观的收入,更是一种理念的更新。
2007年3月,周永干创办了竹泓第一家正式注册的木船制造厂。“老一辈传下来的手艺要传承,也要适应性地有所创新。”周永干从工具、形式等方面着手创新,木船厂生产制作的船只类型不再局限于农用、渔用船,而是向旅游、环卫船只方向发展,此外,他们更以独特的手艺研制开发出尖头船和“龙舟”等新船型。
2008年,竹泓木船工艺成功申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给这项古老的产业带来了新的生机。船厂悄然兴起,竹泓传统技艺制作的木船已不再局限一隅,逐渐在更远更广的地域摇荡出彩,也增强了竹泓镇造船业未来发展的信心。
2009年4月,周永干被国家授予第三批“国家级非遗木船制造传承人”称号,还被推选为“竹泓镇木船制造协会会长”。他成为竹泓造船行业的领头雁,这是一份荣誉,也给他带来了更大的责任。在木船制造上,周永干对自己及工人有了更为严苛的要求,在质量上严格把关;在营销方式上,他自学网络知识,建起了网站,拥有了自己的外贸平台、淘宝店面;在技艺保护上,担任竹泓镇木船制造协会会长的他,尽心尽力地出谋划策、解决问题、收徒授艺、传承创新,担当起促进竹泓木船制造文化保护、传承与发展的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