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卫视这档脱贫攻坚纪实节目,获国家广电总局点赞!

国家广电智库 | 2020-06-25 18:33

贵州卫视聚焦聚力脱贫攻坚,用心用情深耕创作,于5月18日起在晚间黄金时段全新推出脱贫攻坚纪实节目《与梦想合拍》。节目生动反映贵州脱贫攻坚一线的火热实践,呈现贵州因地制宜实施特色产业扶贫的好经验、好做法,讲好基层党组织带领广大农村群众不懈奋斗,最终实现脱贫致富奔小康的圆梦故事,展现新时代贵州精神和家国情怀。

在内容上,讲好产业扶贫故事,打造脱贫攻坚故事集

  作为一档具有主流话语气质的脱贫攻坚主题节目,《与梦想合拍》高度结合农村产业革命、易地扶贫搬迁等重大举措,围绕贵州省委省政府大力推进的贵州十二大农业特色产业、坝区特色农业产业、“十百千”乡村振兴示范工程等脱贫攻坚重要战略部署,通过一个个鲜活具体的扶贫产业发展故事,展现政策落地实施取得的显著成效,生动立体地体现出贵州在战贫斗困中因地制宜、精准施策、用好政策、用活政策的实践过程。该节目入选广电总局2019年广播电视文艺节目精品示范班种子项目库,是贵州卫视着重打造的聚焦脱贫攻坚媒体融合重点项目。

节目组在启动之初就深入贫困山区,对贵州9个深度贫困县和3个贫困人口超过1万的已脱贫县进行详细踩点,结合茶叶、辣椒、食用菌、蔬菜、特色水果等贵州十二大农特产业进行选点,紧扣“一县一产、一乡一特、一村一品”进行选题,内容涵盖脱贫攻坚的方方面面,有织金县的竹荪、纳雍县的玛瑙红樱桃、从江县的油茶、水城县的刺梨等产业。节目计划录制50个贵州乡村的故事、50个脱贫攻坚中的追梦人、50个农特产品和产业,力求打造成为一部脱贫攻坚故事集、影像志。

例如第二期节目探访黔西南州望谟县郊纳镇八步村的紫茶产业。郊纳镇曾是贵州20个极贫乡(镇)之一,这里生长着素有“茶中大熊猫”之称的紫茶古树群落,盛产茶中上品“紫茶”,但受地域限制,当地群众只能守着满山珍宝过穷日子。在产业扶贫政策的精准指引下,八步村大力发展紫茶产业,让种植历史达千年的八步紫茶实现了规模化种植。如今,八步村满山满岭的紫茶园郁郁葱葱,村民们从曾经的自种自喝、自给自足,转变为今天紫茶销售供不应求,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都实现了双丰收。

在讲述种植产业故事的节目《青春如蒜苔》中,栏目组将镜头对准一群年轻的基层干部,讲述了贵州威宁县石门乡团结村90后村干部带领乡亲种植蒜苔、大蒜脱贫的故事。石门乡也曾是全省20个极贫乡镇之一,团结村又是乡里最偏远、最落后的地方,但这一切都没有难倒93年出生的胡钧溥。2016年胡钧溥从贵州大学毕业后,成为团结村的村支书,他带领着90后的村委班子精准调研产业后,在团结村发展起了一片片“绿油油”有味道的产业——紫皮大蒜,效益比传统种植业提高了5倍。在他们的努力下,如今的团结村修起了一栋栋新房,村民喜笑颜开,真正“服”了这帮90后。

同样,在遵义市平正仡佬族乡也有一个团结村,这里的主人公是时代楷模黄大发。节目《团结村的帽子戏法》灵感来自于黄大发老支书所戴的帽子,从以前修渠、下田干活时戴的草帽到如今戴的礼帽、渔夫帽,在一顶顶帽子悄然变化的同时,团结村也发生着巨大的变化。如今的团结村通过精品化种植、差异化养殖、高标准化产品加工,打造出特有的农特产品品牌“乐耕甜”。同时,盘活农村闲置资产,进行原生态改造,在昔日的荒山中建立起了星空木屋民宿,成为原生态农旅旅游的一大亮点,团结村也就此成为脱贫攻坚可持续发展和乡村振兴的好样板。

节目中的其他典型案例还包括贵州省紫云县利用丰富的森林资源大力发展林下经济,创造了一段林下生金的奇迹。紫云县浪风关林场曾是一片国有林场,经济来源以贩卖木材为主。在林场场长带领下,林场群众充分利用林场资源,开发林下菌、林下蜂、林下鸡、中药材等产业,不仅让林下经济“活”了起来,还解决了当地易地扶贫搬迁中迁入县城的贫困群众的就业问题,贫困农户转变成了城市居民,更成为了产业工人。这一段活用土地巧致富的故事正是努力实现“搬得出、稳得住、富得起”目标的真实写照。

在形式上,小屏反推大屏,采用三段式内容结构精确表达主题

 脱贫攻坚主题作品较容易同质化,如何跳脱出此类节目惯用的模式,打造出独特的调性,成为节目的一大挑战。《与梦想合拍》创造性地借用短视频平台上颇为流行的借位合拍手法,以精巧的三段式结构架构内容,既网感十足,又充满人文气息,在一众脱贫攻坚相关电视作品中独具风格。

 节目第一段通过场景化的带入让主人公出场,自述介绍身份及所从事的产业,同时采用借位合拍手法定格本期主人公和农特产品,形成本期封面照,以这种颇具仪式感的方式,提炼出本期故事的主题,清晰传达农特产品的具体信息,并展示产品二维码,将观众导入销售平台。第二段是故事主体,不过多采用纪实片标配的OS(配音)方式,而是大部分以故事主人公自述的方式,讲述自己的奋斗故事、脱贫经历和心中梦想。第三段是完结篇,节目在此部分专门创作同名主题曲《与梦想合拍》,每期节目片尾处都会用主题曲剪成MV,对整期节目进行回顾、提炼、升华。

节目力求通过人物、景物、产品“合拍”的电视表现手法,既讲好基层农村追梦奋斗的脱贫故事,又致力于宣传推广当地特色农产品,展示出人与自然、人与资源、人与环境共生共荣的致富新模式,暗含着只有通过勤劳的双手让一个个脱贫致富的小梦想变成现实之后,才能汇聚起决战决胜脱贫攻坚强大力量的深刻道理。

在编播上,以轻量化、常态化方式,创新编排和传播模式

节目以媒体融合的思维和轻量化、常态化的研发思路指导创作,在节目形态、编排方式和传播手段上尝试创新,探索出此类型节目的全新模式。

轻量化,是基于媒体融合传播环境的重要考量。该节目风格较传统模式相比更具“小、快、灵”的特点。短时长、小成本的制作不仅能够快速启动,更重要的是在节目编播上更为灵活、多变。《与梦想合拍》除周末的合辑外,单期节目时长均控制在10分钟左右,使得节目在移动端的传播更加便捷、高效。

常态化则是指保证播出的频次,维持高曝光率。为此,节目创新采用“抽屉式”1+4集合编排的方式,周一至周四每天晚间黄金时段分别播出1条短视频节目,讲述1个故事,形成日播节目带,周六黄金时段则播出本周4个拆分故事的合辑,对一周节目内容进行总体释放。此种点线结合的编播方式不仅让节目满足了小屏传播的需要,又具有大屏的体量和份量,并且通过拆分短视频,利用贵州卫视自有线上渠道“黔赞商城”进行农特产品的代理、带货,有力助推黔货出山,赋能精准扶贫。目前,从当地农产品销售反馈情况来看,节目大小屏宣传二维码带货在全国范围内已经取得不错的订单效果。

《与梦想合拍》名称里的“合拍”,不仅体现在节目样态上,更体现为其蕴含的深意,节目创作与时代主旋律合拍,产业扶贫让致富梦想与现实合拍,贵州的生动实践与脱贫攻坚的精准方略合拍。一张合拍封面照、一个脱贫致富的故事、一段时代发展的缩影、一场伟大变革的见证与写照,《与梦想合拍》有深度、有情怀、接地气,紧扣时代脉搏、描绘时代画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