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血青春照耀乡村——贵州开放大学实践团倾情助力三都振兴
近日,贵州开放大学(贵州职业技术学院)校团委青农花“卷”实践团一行走进黔南州三都水族自治县中和镇,开展了为期五天的“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本次活动以“学习党的二十大,永远跟党走,奋进新征程”为主题,通过党的创新理论宣传、产业调研、普通话推广、非遗传承、文艺汇演等多种形式,为乡村振兴注入青春活力。
党的创新理论飞入寻常百姓家
为确保党的声音传遍每一个角落,实践团深入全镇20个村,满怀热情地走进农户家中,用亲切的话语和生动的案例,向村民们宣讲党的创新理论,阐述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性。在宣讲过程中,实践团成员邀请村民围坐一起,宣讲党的最新政策方针,就乡村振兴、民族大团结等话题与村民们进行交流,让党的创新理论深入人心。
“乡野筑梦·数商兴农”产业调研助力乡村振兴
实践团在老师的带领下,深入乡村一线,通过调研问卷、线上填报以及与村干部进行深入的交流等方式,详细了解了各村特色资源分布、产业结构现状及面临的挑战。实践队队员又走进田间地头,与农民群众面对面沟通,倾听他们的心声与期望,中黄茶、罗汉果、马尾绣等突出产业通过调研清晰浮现。为乡村产业规划方案的形成搜集一手调研数据。
“语你同行、文润乡村”普通话推广进村入户行动
为深入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关于“加大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推广力度”的决策部署,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升乡村地区语言文化水平,实践团深入乡村,走进农户家中,与村民们亲切交流,并教村民们学习普通话。在现场,志愿者为村民们提供普通话学习资源,通过现场教、听录音的方式开展语言文化交流活动,用录制视频的方式记录村民们学习普通话的热情,耐心纠正村民的发音,讲解普通话的规范用法,为乡村注入新的文化活力。
“探寻马尾绣,助力非遗传承”直播助力马尾绣拓销路
马尾绣,作为三都县中和镇非遗瑰宝,实践团入驻到马尾绣传承人工作室开展马尾绣直播,每天晚上9:10-11:30都是他们直播销售的时间。在直播中,实践团成员介绍了马尾绣的历史渊源、制作工艺和艺术特色,主播展示少数民族服饰和文创产品。四天共计卖出马尾绣产品百余件。直播活动让更多人关注到了非遗文化的保护与传承,为马尾绣乃至更多非遗项目的发展注入了新的动力。
民族同乐共欢聚,青春风采齐上阵
实践团还开展一场主题为“浓情聚中和民族一家亲”的文艺汇演,晚会上,《反诈小品》《普通话小品》、朗诵《百年芳华》、舞蹈《弥渡山歌》、舞台剧《梦回遵义会议》等节目逐一呈现,马尾绣非遗传承人演唱了水族山歌。最后,实践队员与现场观众大合唱《我和我的祖国》。文艺汇演深刻诠释了民族团结共进步的深刻内涵,彰显了“像石榴籽一样紧紧团结在一起”的人民情怀。
缤纷墙绘为乡村振兴“润色添彩”
赛马节,这是水族历史悠久又富有民族特色的一项体育赛事活动。为了服务乡村旅游文化,助力产业繁荣,实践团绘画小组走进赛马场,围绕赛马、马尾绣、民族团结共进步等主题开展墙绘工作。实践队员迎着烈日骄阳,完成了三幅墙绘作品。三幅墙画美化了乡村环境,更成为了中和镇赛马场上一道亮丽的风景线,传递着水族赛马文化的活力与希望,得到当地干部群众的一致认可和好评。
校政结对促合作 共谋乡村振兴路
为深化校政合作,7月8日下午,实践队在中和镇人民政府召开了实践成果汇报会暨数商兴农结对帮扶挂牌仪式。会上,三位指导老师向当地政府汇报了几天实践的成果,中和镇党委组织委员罗西方对实践队一行表示感谢,并表示希望今后加深合作,借助学校专业力量,利用电商平台带动当地经济发展,助力产业提质培优。指导老师也表示,以挂牌实践基地为契机,助力中和镇乡村振兴。依托学校力量,进一步协助当地产业发展,农产品品牌培育、非遗马尾绣宣传推广以及传统赛马文化的推广,队员们表示将在下一步的学习工作中,思考如何结合自身所学专业,配合老师和学校完成工作任务,双方表示将携手并进,共绘乡村振兴新篇章。
教育的疆域远不止于教室的四壁,它延伸至每一寸土地,每一个基层角落,乃至那生机勃勃的田野之间。此次“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不仅为青年学子搭建了将理论知识与实际操作相结合的实战舞台,更是一堂生动而深刻的人民情感培育课。青年学子们,将在这片热土上,用青春的热血和汗水,书写属于自己的时代篇章,不负青春韶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