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四节气:冬至

贵州卫视媒介拓展部 | 2022-12-22 07:46

冬至,俗称“冬节”“长至节”或“亚岁”等。冬至是农历二十四节气中一个重要的节气,也是中华民族的一个传统节日。冬至为“冬节”,所以被视为冬季的大节日,在古代民间有“冬至大如年”的讲法。古时候,漂在外地的人到了这时节都要回家过冬节,所谓“年终有所归宿”。古时有“冬至一阳生”的讲法,也就是说从冬至这天开始,阳气慢慢开始回升。

冬至时间在今年的公历12月22日。值得注意的是由于冬至前后,地球位于近日点附近,运行的速度稍快,这造成了在一年中太阳直射南半球的时间比直射北半球的时间约短8天,因此北半球的冬季比夏季要略微短一些。古人讲:阴极之至,阳气始生,日南至,日短之至,日影长之至,故曰“冬至”。古人认为自冬至起,天地阳气开始兴作渐强,即下一个循环开始了,冬至一阳生、天地阳气回升,为“大吉之日”。



有关冬至的诗词

小至

唐 杜甫

天时人事日相催,冬至阳生春又来。

刺绣五纹添弱线,吹葭六琯动浮灰。

岸容待腊将舒柳,山意冲寒欲放梅。

云物不殊乡国异,教儿且覆掌中杯。


西汉开始把冬至为‘‘冬节”,官府在这两天要举行祝贺仪式,称之为贺冬,并且还要放假,《后汉书》有这样的记载:“冬至前后,君子安身静体,百官绝事,不听政,择吉辰而后省事。”所以这天从上至朝廷,下至黎民百姓都要放假休息,军队待命,边塞闭关,商人停业,亲朋各以美食相赠,相互拜访,快乐的过一个“安身静体”的冬至节。

魏晋南北朝到隋唐时期,冬至的地位更加重要,近似元旦,在西周祭祀的基础上,还是节日,魏晋时期,冬至这天要接受方国和百官的朝贺,其仪亚于献岁之旦,到了唐朝也是如此,唐太宗李世民时期时祖孝孙做大唐雅乐"元日、冬至皇帝礼会登歌,奏《昭和》。唐朝天子在冬至日要盛装出席活动,百姓在这一天要向父母尊长祭拜,现在仍有一些地方在冬至这天过节庆贺。


冬至饮食

北吃饺子:在我国北方,每年农历冬至日,都有吃饺子的习俗。谚语云:“十月一,冬至到,家家户户吃水饺。”

古时候,人们为了取暖,将面粉做成耳朵似的“娇耳”,吃过之后浑身暖和,耳朵发热,冻伤的耳朵就慢慢治好了。因而,冬至吃饺子防冻耳朵的习俗就被沿袭下来。

南吃汤圆:古人有诗云:“家家捣米做汤圆,知是明朝冬至天。”冬至吃汤圆,是我国江南地区的传统习俗。

汤圆也称汤团,是一种用糯米粉制成的圆形甜品,“圆”意味着“团圆”“圆满”,所以冬至吃汤圆又叫“冬至团圆”。

吃羊肉:羊肉性温,冬季吃羊肉,不仅可以增加人体热量,抵御寒冷,还能增加消化酶,保护肠胃。

在这寒冷的时刻,吃上一口肉,喝上一口汤,浑身都暖洋洋。


冬至天气寒冷,要注意防寒保暖,以防生病。适当减少外出,室内温度建议控制在18~24摄氏度,外出时,记得佩戴围巾、帽子,捂好背、腹和足底,避免风寒侵袭。

运动养生同样要顺应自然规律,从运动强度上来说,应尽量避免打球等剧烈运动。从时间上来说,冬天运动时间最好在太阳出来之后,下午三四点钟最为适宜。

在饮食上以温热为主,如食用糯米、大枣、桂圆、芝麻、韭菜、木耳等,少吃冷饮、海鲜等寒性食物。

文字综合自网络,图片根据【stable-diffusion/LICENSE】许可协议,贵州卫视在使用共用元素时针对画面进行重新绘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