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读堂”特别策划丨经典永远年轻——邓国元X南方:王阳明《传习录》

2022-06-14 14:13

因为有书,时光便也不会老去
经典永远年轻
FM91.6贵州音乐广播 联合
贵州文学院“精读堂”特别策划

特别鸣谢:千翻与作

1.jpg

 

点击音频收听节目

本期嘉宾:邓国元

贵州大学中国文化书院教授

文本之为“经典”的条件是什么?

为什么要阅读经典?

王阳明《传习录》文本及基本内容是什么?

《传习录》蕴含的阳明主要哲学思想有哪些?

贵州大学中国文化书院教授邓国元与你阅读经典: “王阳明的思想世界”——阳明学之教典《传习录》

邓国元

贵州思南人,陕西师范大学哲学博士,复旦大学哲学博士后,贵州大学中国文化书院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宋明理学、阳明学。在《哲学研究》《中国哲学史》等发表学术论文二十余篇,承担国家社科基金等项目七项。

【本期书籍】

引  言

【一】文本之为“经典”的条件

第一、对人类根本性、普遍性的问题有本质性的回答与思考;第二,文本及蕴含思想的创造性;第三;文本的开放性及思想的诠释性;第四,思想家、学派意义上的“教典性”、传承性;第五、文本及思想的永恒性与超越性。

【二】为什么要阅读经典

第一、经典及思想对于普遍性、根本性问题的思考,以及相关结论所呈现出来的价值与意义;第二、经典所呈现的个体性、历史性对于我们学习和把握相关历史人物、社会历史的关键性意义;第三,经典及思想对于当下时代的启迪性意义。

【三】经典文本略举

《传习录》《近思录》《论语》《孟子》《荀子》《老子》《大学》《中庸》等。

王阳明的思想世界”

——阳明学之教典《传习录》

                                    邓国元

一、《传习录》之为经典的理据与说明

经常有朋友问这么一个问题——现在阳明学这么“热”“火”,或者说阳明学现在“变得”如此重要的背景下如果要学习、了解王阳明、阳明学,能否推荐一本,或者基本相关的书籍。这些朋友所问大体上是想通过一本、几本研究阳明哲学思想,以及其他方面的著作来学习、认识阳明学。但事实上,相对于学术性的研究著作,抑或其他通俗性,甚至庸俗性的,通过《传习录》来进入阳明的思想世界,无疑更具有合理性与优先性,价值也是最大的。

钱穆先生曾言:我国有关修养者,人人所必读者为《论语》《孟子》《老子》《庄子》《六祖坛经》《近思录》,与《传习录》(钱穆:1967年,《复兴中华文化人人必读的几部书》的演讲)。

一个哲学家、思想家建构其思想,呈现其理论体系,显然需要依赖于具体的著作、文本。就一个学派来说,学派在建构与发展过程中,显然也需要特定的著作与文本,这种经典的文本可以称之为这一学派,以及这一学派所现成的思想运动中的教典。《传习录》之于王阳明、阳明学及其学派就具有这样的意义。在今天阳明学成为“显学”的情况下,如果我们要真切、深入,或者说恰当的认识、理解阳明的哲学思想,把握阳明学派的核心精神,进而去探究阳明学的当下意义与价值,客观、理性地评价阳明的哲学思想,以及整个阳明学派在宋明理学、儒家文化史的地位、定位,最理想的方式当然是去读《传习录》。

二、《传习录》文本概说

《传习录》“传习”之“名”来自《论语·学而篇》“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对于这句话,朱子的解释是“传,谓受之于师。习,谓熟之于己。”此大体也符合阳明之《传习录》的内涵和精神。不过,我们通常把“传习”的“习”理解为知识性的“学习”,可能并不完全符合阳明及其弟子用“传习”之名的宗旨和精神,参考阳明学的基本内涵、核心观点和内在精神,这里的“习”更应该理解为“实践”,或者说严格意义的“道德实践”,如同阳明学话语中的“工夫”。著名的哲学史家陈荣捷先生在将《传习录》翻译为英文时,“传习”即为INSTRUCTIONS FOR PRACTICAL,显然就有“实践”的向度和理解。

通行本《传习录》分为上、中、下三卷(总计342条)。上卷共计一百二九条。其中,徐爱所录为十四条,陆澄(浙江归安人,于正德九年,1514在南京师事阳明)所录为八十条(地15-94条),薛侃(字尚谦,号中离,广东揭阳人,正德九年于南京师事阳明)所录三十五条(95--129条)。《传习录》上卷所涉及的时间大概从正德七年(1512)到正德十三年(1518)。正德七年(1512年),徐爱(字曰仁,号橫山,浙江余姚仁,阳明妹夫,于正德二年,1507年受业,有“王门颜子”之称)与阳明同舟归越而共同讨论《大学》宗旨。《传习录》上卷的前十四条,大体记录了徐爱与阳明关于《大学》文本及相关思想的讨论(按照徐爱所作的相关“序文”,《传习录》之名或即有徐爱所取,并有私下刊录的举动)。正德十三年(1518),阳明是年47岁,其弟子薛侃得徐爱、陆澄所录文字,合自己所录的内容,刊行《传习录》,即今通行本“上卷”于江西虔州(赣州)。——是为所谓“初刻”《传习录》是也。

在内容上,诸如“知行合一”“亲民”“心即理”等阳明的标志性思想在《传习录》上卷中皆有具体的讨论与呈现。另外,围绕“古本”《大学》中对“至善”的理解,以及强调《大学》的“诚意”思想,进而反对朱子的“新本”《大学》及相关诠释与思想,也在《传习录》上卷中有集中的呈现与讨论。同时,就阳明自身的思想发展而言,《传习录》上卷也是我们考察阳明在“龙场悟道”(正德三年,1508)确立自己的心学立场后,“早期”相关思想的直接文本,也为我们考察阳明在晚年“致良知”宗旨提出后,前后的思想变化准备了基础。

嘉靖三年(1524),阳明是年五十三岁。是年十月,关中门人南大吉(字元善,号瑞泉,陕西渭南仁,嘉靖二年,1523年拜入阳明门下)以《初刻传习录》为上册,取阳明论学书九篇为下册,命其弟南逢吉刊刻于越(浙江绍兴),是为为《续刻传习录》。

南大吉所取之论学书九篇,无论是在内容上,还是具体形成的过程中,情况皆较为复杂,我们这里就不需多讲了。南大吉最初所取的阳明论学书九篇,分别为《答徐成之》二篇、《答人(顾东桥)论学书》一篇,《启周道通书》一篇,《答陆元静》二篇,《答欧阳崇一》一篇,《答罗整庵》一篇,《答聂文蔚书》一篇。后来,在嘉靖三十五年(1556),阳明晚年弟子钱德洪编《传习录》上、中、下三卷,对南大吉所取之九篇书信进行了相应调整,把《答徐成之》二书(此二书讨论“朱陆之争”的问题,钱德洪认为当时“朱陆之争”已经“明于天下久矣”,故不必再收录于《传习录》之中)删除,收于文录外集之中。结果《传习录》中卷,也就是《续刻传习录》下卷的内容就成为了《答顾东桥书》《答周道通书》《答陆元静书》两书、《答欧阳崇一》《答罗整庵少宰书》《答聂文蔚》两书,该“论学书”为“问答体”,并增加了《训蒙大意,示教读刘伯颂等》《教约》的内容,成为了今通行本《传习录》中卷的样子。

《传习录》中卷,对于把握阳明思想具有重要意义,且从中可以看到阳明与当时学界在相关思想上的论辩与往来,是阳明思想走向成熟的具体体现。具体而言,在《答顾东桥书》中,阳明对“知行合一”作了进一步的阐发,提出了“知之真切笃实处即是行,行之明觉精察处即是知,知行工夫本不可离”的观点。另外,在该书中,阳明提出了“拔本赛源”的著名观点,基于自己的道德理想主义、“万物一体”思想对儒家文化视野下的理想社会作了揭示与阐发,并对现实中的社会及其问题进行了严厉的评判与揭露。在阳明看来,理想的“三代社会”是“万物一体”,唐、虞、三代之世,皆以此为教,学者亦以此为学,虽然有诸如农工商贾之分,但皆以德性为尊为学,以成德为首务,虽然基于个体才质能力的差异而有职业的区分,但皆同心一德,共安天下之民。但三代而后,“王道熄而霸术倡”,人们“希高慕远”,求之于外,功利之荼毒沦浃人心,人们“相矜以知、相轧以势、相争以利、相高以技能、相取以声誉”。阳明“拔本赛源”论的提出,可以说代表着心学对当时社会的“呐喊”与批判,充分反映了阳明的思想精神与价值关怀。

另外值得一提的则是《答罗整庵少宰书》。由于罗整庵是朱子学的立场和观点,因可以说在该书中的内容意味着阳明与朱子学的正面对话与批判,也充分反映了阳明相对于朱子学的本质特征。当然,就罗整庵的观点来说,我们也可以通过其有关论述,基于朱子学的立场和观点以揭示阳明心学在理论上可能存在的问题与不足。在具体问题上,阳明与罗整庵之间的论争主要围绕《大学》“格物”的诠释与理解而展开。——朱子学的“格物”是“即物穷理”,强调对外在客观事务的探究与认知,阳明则强调“格物”之“格”为“正”,“格物”是“正”其“心”之“不正”以归于“正”。罗整庵基于朱子学的立场认为阳明对“格物”的理解是“专求本心”,局限于个体自我而忽略外在的客观世界与理,陷入自我的主观性,阳明则认为朱子学求理于外是“析心与理为二”。

另外,就整个阳明学,或者说具体到阳明后学而言,《答聂文蔚》二书也值得重视,对于理解聂双江的思想,及其与阳明之间的关系也尤为重要。

嘉靖七年(1528)阳明逝世后,按照弟子钱德洪的说法,弟子们共同商议和约定三年的时间收录阳明遗言。在经过几次的刊刻后,最后由钱德洪于嘉靖三十五年(1556)编订并刊刻于宁国(安徽)的水西精舍,是为《传习续录》,即今本《传习录》之卷下。《传习录》卷下共计一四二条,其中陈九川所录二十一条(201-221),黄直所录为十五条(222-236),黄敏叔所录十一条(237-247),黄勉之所录六十八条(248-315),黄以方录二十七条(316-342)。在黄以方最后所录的内容中,应该有一些是钱德洪所录的内容。

同年,即嘉靖三十五年(1556)钱德洪在编撰为《传习续录》《传习录下卷》后,易中卷为“问答体”,并上、中、下三卷刊刻于黄梅(武汉),全本《传习录》成。隆庆六年(1572),谢廷杰刊刻《阳明全书》(《王文成公全书》),将钱德洪所最后编订的《传习录》收录为“语录”前三卷,使《传习录》成为《全书》的有机部分。《传习录》的编订历时约为五十五年。

《传习录》下卷基本上反映的是阳明晚年居越时期的思想,对于我们理解阳明思想的最后定论与思想境界具有直接的意义。其中,如第315条中涉及的“天泉证道”的内容,在整个阳明学发展与分化过程中具有重要的意义。值得认真学习和体会。另外,在《传习录》下卷中,阳明的“致良知”思想也得到了最好的表达与体现。

三、王阳明的思想及其精神宗旨

阳明的思想在具体命题上有很多,诸如“知行合一”“亲民”“心外无物”“致良知”“四句教”“万物一体”等。这些命题又涉及不同的思想面向,可以从诸多维度进行相应的诠释与理解,并构成阳明哲学思想的整体内容。

不过,在阳明诸多思想中,作为其心学之为心学的标志性命题显然还是“心即理”,“心即理”可以说是阳明哲学思想的第一命题,其他所有思想可以说都与“心即理”相一致,并从内容和维度上丰富这一命题。这里,我们基于阳明“心即理”的命题简要论述这一思想的基本内容,进而呈现阳明哲学的核心精神与理论宗旨。

讲阳明“心即理”及其哲学精神,需要对其生命历程,或者说思想历程中的几个主要的事件略作交代,并以此揭示阳明的核心问题意识。第一就是阳明十二岁(成化十九,1483)的时候确立“读书学圣贤”“读书学圣贤”乃人生第一等事;第二则是阳明十八岁(弘治二年,1489)在迎亲途中拜访娄谅,娄谅与之言“宋儒格物之学”,且谓“圣人必可学而至”;第三则是弘治五年(1492,阳明二十一岁)阳明“为宋儒格物之学”(“格竹”),得出的结论就是“圣贤有分”;第四则是正德三年(1508,阳明三十七岁)的“龙场悟道”,得出“圣人之道,吾性自足”的结论,标志着阳明心学的成立。

现在我们引用一、两段标志性的文字,来正面对阳明“心即理”作简要的介绍。

《传习录》上卷第2条:

爱问:“制止而后有定”,朱子以为“事事物物皆有定理”,似与先生之说相戾。

先生曰:于事事物物上求至善,却是义外也。至善是心之本体,只是明明德到至精致一处便是,然未尝离却事物。

《传习录》上卷第3条:

爱问:至善只求诸心,恐于天下事理有不能尽。

先生曰:心即理也。天下又有心外之事、心外之理乎?

爱曰:如事父之孝、事君之忠、交友之信、治民之仁,其间有许多理在,恐亦不可不察。

先生曰:此说之蔽久矣,岂一语所能悟!今姑就所问者言之。且如事父,不成去父上求个孝的理?事君,不成去君上求个忠的理?交友、治民,不成去友上、民上求个信与仁的理?都只在此心,心即理也。此心无私欲之蔽,即是天理,不须外面添一分。以此纯乎天理之心,发之事父便是孝,发之事君便是忠,发之交友、治民便是信与仁。

《传习录》上卷第33条:

虚灵不昧,众理具而万事出。心外无理,心外无事。

阳明“心即理”的哲学意涵与价值启迪:

第一、道德原则、道德意识的内在性;

第二、人在道德实践活动中的主体性、主宰性、自足性、完满性;

第三、人在道德实践活动中的责任意识与价值担当;

第四、人在价值、人格、实践活动中的平等性、自由性。

四、如何阅读《传习录》,以及相关注释版本推荐

A、如何阅读《传习录》

(1)、对阳明生平及核心问题意识有基本的认识与把握

(2)、对儒家哲学、宋明理学,特别是朱子学有基本的梳理与把握

(3)、从文字到文本、再到思想的提升性阅读,紧扣阳明的“立言宗旨”与问题意识

B、《传习录》注释版本推荐

(1)、陈荣捷:《王阳明传习录详注集评》,台北:学生书局,1983年;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09年;重庆:重庆出版社,2017年。

(2)、邓艾民:《传习录注疏》,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2年。

(3)、吴震 解读:《传习录》,北京:国家图书馆出版社,2018年。

(4)、王晓昕 译注:《传习录译注》,北京:中华书局,2018年。

(5)、黎业明 译注:《传习录》,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2年。

(本文图片均由受访嘉宾提供并授权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