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现宝藏大省贵州:这些贵州的民族特色建筑你知道吗?
近日,地道风物风情之路贵州篇#发现宝藏大省贵州#登上热搜,网友们积极参与分享自己在贵州旅游的所见所闻,其中贵州的民族特色建筑受到了大家的火热讨论。贵州是少数民族聚集的大省,无论是从风景上还是建筑特点上,都有值得说的一面,今天小编就来和大家聊聊贵州的特色民族建筑吧!
蓬勃发展的“树”型侗族鼓楼
说到贵州特色建筑就不得不提到侗族鼓楼,其外形整体像一棵树,但深挖其背后,其实是侗族人对杉树的特殊情感。
鼓楼的立柱均为杉木。“树”型鼓楼大部分出现在贵州南部侗乡,那里是我国著名的杉木产地。杉树的生命力顽强,即便是倒下的老杉树根部,也能源源不断地长出新芽,最后甚至由木成林。对侗族来说,杉树有着深刻的象征意义。侗族先民自“巢居”时代起便认为杉树具有通天的神性,有的地方称其为“神树”或“杉仙”。侗族人希望后人也像杉树一样茁壮成长,能如生生不息的杉树一样人丁兴旺。
图源:微博@地道风物
另外,杉树的形状是一个等腰三角形,这样的形状是稳定性的象征,把鼓楼建成杉树形状,也是希望自己的村寨能像杉树一样稳稳地蓬勃发展。
依衫伴水而建的苗族吊脚楼
贵州最出名的少数民族就属苗族了,而苗族的吊脚楼也是贵州的民族特色建筑之一。苗族吊脚楼起源于古代居民的南方干栏式建筑,依山伴水而建,楼下三面悬空靠柱子支撑,楼上居住,这样的构造达到了防湿降温及防止野兽蛇虫的效果。
苗族的宗教传统及对祖先崇拜,在苗家人的吊脚楼中也充分体现。
据文献描述,苗家最吸引人、最有特色的当属吊脚楼二层堂屋外悬空的走廊。此悬空走廊也有一个颇具特色的苗家称呼——“嘎息”。走廊装有半人高的曲栏靠椅,苗族人劳作后会在“嘎息”上小憩、纳凉,此走廊也是老一辈向小一辈传承苗族文化和历史的地方,其也因为苗家姑娘们常在此梳妆、刺绣而得名“美人靠”。
苗族的吊脚楼被称为“中国古代居民建筑的活化石”,它结合矩形、三角形、菱形等多种结构,与周边青山绿水、田园风光融为一体,和谐统一,相辅相成,它在建筑学上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是苗族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
自然朴实的布依族石板房
说到贵州的少数民族也不得不提到布依族,而说到布依族就要提到布依族特色的建筑:石板房。贵州山地的石材众多,其石材的独特性也就产生了贵州布依族独特的石板房建筑。石板房整体的装修朴实、自然、没有矫揉造作的感觉,其独特的一点在于它采用天然岩石一层层垒砌而成却不用任何胶粘剂粘而且非常牢固,从外面看几乎全是石头材料。不过,里面的构架还是木材料。
典型的贵州石板房为三开间,中央开间为堂屋,只有一层,而两端的房间各为一楼一底形式,这与一般地方民居突出堂屋的做法非常不同。这是因为早期的石板房,其两端的底层是用来圈牲畜的,人住在上层看护牲畜。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文化的不断演进,局部的布依族村寨已渐渐立起了全国可见的白瓷砖二层小楼,有的村寨开发了旅游资源,布依族的石板房也在新技术的推动下不断的更新和发展着。
古人云“万物各得其和以生,各得其养以成”。万物皆有生存需求,人类文明就是能认知、互动、相融彼此的需求,让大自然在和谐共振中获得永续发展。由于山川的存在,使得贵州各族人民充分地发挥了他们的创造力,不论是不用任何胶粘剂照样稳固的布依族石板房,不用钉铆、也没有木楔的侗族鼓楼,还是因地制宜、因材制宜的苗族吊脚楼,我们都能看出贵州山地人民体现出的独特的建筑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