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需要有点“野心”,才能抵达远方的秘境

2019-04-23 07:15

又逢世界读书日。其实,对于真正的读书人来说,设不设立这个节日,意义并不太大。不过,一年一度的读书日,让读书这件于个人、于社会、于民族、于国家、于世界都大有裨益的事情隆重一些,有点仪式感,自然是一件大好事。当然,如果书商能让渡点利润,给爱书人来点折上折的节日大礼包,那就完美了。

如何读书?读什么书?读书的意义是什么?诸如此类的问题,每一年都被反复抛给读书人。当然,这样的问题永远不可能有标准答案。一千个人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一千个读书人亦有一千种读书心得。从个人阅读习惯养成这个角度来看,笔者认为,读书不应当是漫无目的轻轻松松的浅尝辄止,而应当是目标明确日积月累的自我修炼。

良好阅读习惯的养成,有赖于自律意识。读书当然可以视为一种悠闲的活动,甚至在许多商业场所,书的陈列成了充满魅惑的背景墙。书在商业场域中的符号意义,显然不是指向读书的艰难,而是用来表征闲适的生活追求的。岁月静好闲翻书,这的确是许多人所畅想的。随着经济收入的增加,这样的时光人们亦曾拥有,哪怕只是匆匆一瞬。

但我们必须得承认:真正要读有所获,并将读书内化为日常生活,并不是件容易的事情,而是需要较强的自律意识才能实现的目标。为何许多人一年下来竟然看不完一本书?很显然,没有时间只是借口,关键在于缺乏把阅读行为常态化的自我约束。在他们的日程表上,所有的事都比读书重要,读书皆可以为其他安排让路。缺乏阅读定力,仅凭心血来潮,时时让自己处于“闲阅读”的状态中,良好的阅读习惯自然无从谈起。

良好阅读习惯的养成,有赖于认知判断。出版物浩如烟海,即使是饱学之士,穷其一生,其阅读亦只是沧海一粟。但对于知识个体来说,阅读的价值恰恰就在于找到适合自己的“沧海一粟”。不论在城市还是在乡村,知识结构的改善和优化,都是当代人必须要去面对的挑战。因此,从自己的需要出发,从自己的实际出发,找到属于自己的读趣与读物,显得尤其重要。不管是功利色彩十足的现炒现卖的阅读,还是人文旨趣浓郁的静水流深的阅读,也无论是传统意义上的纸质阅读,或是互联网时代的数字阅读,要想真正地读有所得,都需要培养自己的观察力和判断力,否则,就会迷失在出版物的汪洋大海里,本来就很宝贵的时间被不知不觉地付诸“无效阅读”。

良好阅读习惯的养成,有赖于精神境界。“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这句中国人熟知的老话,原初意义是说读书入仕才是人生的最高追求,若剔除掉官本位的文化隐喻,仅仅从阅读行为上来解读,我们完全可以赋予它当代阐释:读书是一件需要有点超脱精神的事情,它体现的是一个人对生活趣味和精神境界的自我苛求。生活不可能诸事皆顺,总会有这样那样的跌宕起伏,有时甚至会让自己痛苦不堪。在这样的时候,读书之于人的慰藉就显得特别重要。其实,良好阅读习惯的形成,建构的正是一种让自己面对纷繁世界变得从容起来的能力。而在一个人的价值选择中,这样的从容不迫,往往会使他告别低级趣味,拒绝同流合污,尊崇主流价值,捍卫健全人格。

很显然,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需要循序渐进一以贯之,在这个过程中,自律意识、认知判断、精神境界,三者皆不可或缺。如果仅仅将读书视为宅边散步式的随意性的行为,那么我们永远只能满足于原地兜兜圈子。如果把读书定义为一个人的精神远游,那么,读书就应当有目标、有规划,甚至还得有点野心。只有不断地挑战有难度的阅读,才能真正地提升自己的阅读能力,才能一次次地抵达远方的秘境。  

编辑:郭裕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