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遇见》|情绪是个体的核心

第816夜|陪伴曲《让风告诉你》

你有没有见过这种人?
他们对人不过分热情,总是淡淡的,有时还很自我,但很多人喜欢和他们相处。
明明听起来,一段好的关系,需要的是“热情、热心肠”,这类“热”系关键词。
但事实上,恰恰是这种“冷漠”,才是一段高质量关系的核心。
冷漠背后是一份不畏惧。
朋友小A总和我抱怨,与身边人相处很累。
收到微信消息,不敢太晚回,怕别人不开心。聊天进入尾声,总要发个表情包才作罢,怕显得冷淡。
与别人聊天时,小A总是有一股诚惶诚恐的味道:
“我喜欢那个歌手。”
“我也是,我也是!”
“这个地方看着不错,下次可以一起去啊。”
“好啊,好啊!”
“姐妹帮我点点,可以减价的。”
“嗯嗯,好的。”
她很顺从,顺从到有点机械。
和小A聊过之后才发现,每次她这么做的时候,都带着一丝恐惧。
万一我不说……被讨厌了怎么办?
万一我不做……关系结束了怎么办?
而朋友小B则和小A完全相反,她在关系中,极其“做自己”。
她是个随性的人,不会随时回微信消息。
一些朋友不解,但渐渐地习惯了她的这种行事方式,也有朋友与她日渐疏远,她也不会因此改变,只是顺其自然。
很多朋友约她出去玩儿,她总拒绝,她说,就是喜欢宅。
后来,有的朋友会迁就她,和她约在一起宅着。
这样的小B,在关系里似乎是一个大写的“我”,她的需求都大胆地袒露。
结果,不仅关系没结束,反而大家都适应了她。
不仅如此,她身上还散发着一种“冷漠”。
上大学的时候,同学在宿舍卫生间洗澡,一洗就是一个小时。小B催同学快一点,同学喊道:“我在家里也是这样,没办法。”
小B毫不留情指出“这里不是你家里”,怼得对方哑口无言。
与朋友AA制吃饭,她会格外自然地和对方说:“大家支付宝转我36块哈。”如果对方看错数额,转少了,她也会很自然地说:“你少给我10块哦~”
这样的“冷漠”,没有让小B周边的关系破碎,反而,很多人喜欢和小B相处,连那位被怼的同学,也成了小B的好朋友。
在小B身上,我看到了一种“自在”与“自由”,那背后是一种不畏惧:
关系结束了,也没关系啊,那就结束。
你讨厌我,那是你的自由。
这种“不畏惧”,让她在关系中始终是舒展的,快乐的。
这让我想起一句话,来自韩国的心理治疗师郑慧信:
在任何一段关系中,维护关系本身不是目的,而是一种手段,目的是让人幸福与成长。
正如小B一样,她在这份关系中,得到了莫大的自由与滋养。
因为所有的关系,都是围绕着她的良好感受建立,而不是用牺牲换取。
这才是关系真正的意义。
情绪是个体的核心。
真正的自我,不是外部条件构成的自我,而是内在感受构成的自我。
在关系中,不断牺牲自我感受的人,是试图“抹除”自我的人。
而这样做的后果,只会让自我被损耗,令人痛苦不堪。
当我们允许自己的感受在关系中占有一席之地,这种关系就变成了一种疗愈与滋养。

yidianling0|作者:碳水化合物
《遇见》栏目投稿邮箱:gszsgsl@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