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非遗:把手上功夫“秀”到山外

天眼新闻 | 2021-08-10 16:22

盛夏时节,三都自治县的天气十分晴朗。韦应丽一大早就来到中和镇三洞社区的工作室等着其他绣娘的到来。绣娘们如约而至,见了面甚至来不及拉家常,便围着一块土布开始飞针走线。

DSC02523.JPG

三都自治县的韦应丽组织绣娘们制作“百龙绣”

这是韦应丽谋划了很久的大工程,她要组织绣娘们绣一件“百龙绣”,以此迎接建党百年的到来。韦应丽是中和镇三洞社区马尾绣协会党支部书记、贵州省民族刺绣工艺大师、贵州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她绣了一辈子马尾绣,年轻时无法靠这门手艺吃饭,只能在外打工谋生,吃了不少苦头。如今,马尾绣的价值逐渐被人们熟知,韦应丽不仅自己吃上了这口“手艺饭”,更成立协会,连续多年带动了数千名当地妇女在家门口就业,而水族马尾绣的生产销售也已初具规模,产品开始远涉重洋。在2019年贵州省文化产业“十佳评选”暨2019多彩贵州文化创意设计大赛颁奖典礼上,韦应丽获得贵州文化产业“十佳人物”的称号。

贵州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大省,像马尾绣这样的传统手艺可谓数不胜数。安顺市刘官乡的秦发忠是个傩雕手艺人,他从20世纪八九十年代起就开始将自己的手艺推向全国。过去,傩面具只是安顺地戏中才会用到的道具,秦发忠找准商机,将这种地域性极强的道具当作艺术品进行销售,探索出一条传统工艺品的生财之道。几十年前,他还只能靠搭乘火车去往外地进行销售,如今,物流配送产业链条的完善,网络发展也早已成熟,秦发忠不用再隔三岔五地出远门,在家里就能组织手艺人完成订单。不仅如此,曾经用做地戏演出的面具,在加入现代设计和实用性的创意之后,也逐渐衍生出不同类型的工艺品,产品单一化的问题得以解决,销路进一步得到拓宽。

WechatIMG3364.jpeg

2021年上海时装周“锦绣乾坤”苗绣主题展上,参展商向苗族妇女咨询合作事宜(省文旅厅供图)

今年4月,由贵州省文化和旅游厅主办的“锦绣黔坤”贵州苗绣主题展在上海举行,这是2021年上海时装周中唯一受邀参与的文旅项目。在流光溢彩的时尚都市商圈中,身着少数民族服饰、安静制作苗绣的非遗传承人刘忠燕成为全场的一大亮点,不少时尚人士、网红博主纷纷与其合影,更有不少时尚品牌前来与其洽谈合作。

显然,无论是韦应丽、秦发忠,还是在上海时装周参展的刘忠燕,他们都不是贵州传统手艺产业发展中的个案。近年来,贵州通过“锦绣计划”、传统手工艺技术培训等措施,每年都会培养出大量传统手艺人,并通过旅游推介、非遗展览等宣传活动,一步步将贵州传统手工艺向外推广,打响品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