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味书屋·青春与信念丨《活出心花怒放的人生》@一半烟火与清欢#读力系列#
疫情期间,清华大学心理学系开通了“抗击疫情,心理援助”24小时免费热线,向出现负面情绪的人提供帮助。同时,彭凯平教授写下了《活出心花怒放的人生》这本书。书中彭教授认为,积极暗示不是心灵鸡汤,幸福也不是比较。
幸福不是比较,但要正确“比较”
书中写到,我幸福吗?这是我们常常会思考的问题。认真总结一下,影响我们幸福指数的原因包括着急焦虑、沉不下心、攀比心理、烦躁生戾、依靠他人,忘了自我创造。
这让幸福在大多数人的认知里,直接等同攀比。事实也证明真正影响我们幸福体验的就是预期和比较。但是幸福不是比较,真正的幸福是什么?书中写到:幸福不是简单的生理满足,也不依附于攀比和财富。幸福是一种有意义的快乐,而这种意义来自我们在工作、爱情、婚姻、人际交往、亲子等人生课题中的创造与收获。
“比较”客观存在,但在积极心理学上,“比较”不一样。它将“比较”分为两种。其中“攀比”是一种“上行比较”。这种比较里,大家习惯了把眼光放在比自己强大的人身上,关注的点着力在财富、成绩、声望上,很容易滋生虚荣、伤害;只有一部分内心强大的人从中获得奋发向上的刺激。而“下行比较”则是选择不如自己的个体,进行逆向比较。这样比较,通常会让自己感觉更好,产生的往往是接受、淡然、愉悦。
所以比较虽然不是幸福感的本质,但因为心理上客观存在,我们只需要正确比较,认知和接纳,因势利导,将之转变为积极的心理暗示,就可以。
目标和创造让人生有效率,幸福更持久
太多的人感叹,幸福感太短暂了。有什么方法能让人的幸福感持久?三十年前,在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博士霍华德金森曾经为了完成毕业论文“人的幸福感取决于什么”,进行过这样一场问卷。问卷一共一万份,结果却只有121人认为自己非常幸福。其中50人是成功人士。其余的71人是普通人,这一部分人认为他们幸福感来自于淡泊名利。这让博士一度认为更高级的幸福体验,是需要不断拼搏向上,获得事业的更大成功。
然而,二十年后,博士再次对曾经问卷的人追踪调查却发现:当年认为“非常幸福”的50名成功人士,仅有9人还有幸福感,而曾经淡泊名利的平凡人却没有很大变化,还维持在曾经里。
博士这才领悟到,物质生活不是幸福的有力支撑,幸福想要持久要更多地依靠心灵的力量。能够增加心灵的韧性,就必须掌握这样几点——
1、学会掌控情绪
这需要我们培养自我认知情绪的能力,自我控制约束情绪的能力,自我激励自己的潜能,有同理心认知他人的情绪,同时处理好人际关系。
2、学会面对挫折
这需要我们第一时间,对内心产生痛苦情绪和挫败感喊“停”。然后转移注意力从自己遭受的损失,转移到事件本身。并且强调自己的价值特质,对我们的心理进行补偿,甚至还需要幽默缓解焦虑,多做对社会有意义的事。
3、树立目标,勤于创造
这需要我们认清“自己最适合什么”,在自己擅长和喜欢的领域深耕,并且一定要勤奋创造。
4、幸福是需要学习的
人说到底,最终活的是一种心境。这种心境将直接决定人生的色彩。所以任何时候,都不要持久的垂头丧气,我们必须给自己这样的心理暗示:即使失去一切,我们仍要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