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小义:用技术激活鱼塘“一池春水”
“水要够活够深,勤看少乱动,堵漏洞防逃脱,发现问题及早处理。”在遵义市绥阳县青杠塘镇上湾村里,贵州省科技特派员、贵州省水产研究所水产动物营养与病害防治研究室主任李小义正在为养殖户们开展稻田养鱼技术培训。
培训一结束,李小义就被养殖户围住。他们带着自家养鱼的问题前来咨询,为方便及时解决问题,李小义和养殖户互相添加了联系方式。
李小义(左一)和养殖户交谈
从2017年开始,李小义就参与到了科技特派员工作中,她先后在黎平县德化乡、毕节市七星关区、遵义市绥阳县等地开展科技特派员工作,为地方水产养殖业提供技术服务。作为省级科技特派员,她主要从事水产动物疾病防控、绿色养殖技术推广等方面的工作。
李小义正进行病原检测
李小义表示,融合书本的理论知识、实验的详实数据以及养殖实践的科技方能更加有效地服务于大众,进而创造更丰富的价值。“我们的营养与病害团队目前有7名科研人员,也在不同区县开展科技特派员的工作,根据当地不同养殖模式、养殖品种等情况,结合资源优势提供个性化的技术服务。每年大概有20余家养殖户主动联系我们团队为他们开展病原检测服务,我们会结合实际情况为养殖户制定个性化的防控方案。”
据介绍,近期,贵安新区一家加州鲈养殖场接连发生鱼体表受伤,养殖户束手无策,于是求助贵州省水产研究所。
“我们是给鱼看病的鱼医生,需要找出病源在哪里,对症下药。”李小义说,团队通过对病鱼进行细菌和寄生虫检测,最终发现问题根源是寄生虫感染。找到了发病原因,团队给出了防治方案,包括提高水质、调整养殖密度和使用生态友好的渔药,在经过治疗后,养殖场的寄生虫问题得到了有效控制,鱼体表伤痕逐渐愈合。此后,通过病害监控和管理措施,养殖场的病害发生率显著下降。
李小义深入养殖一线
贵州省水产研究所科研管理科科长王金乐说,省水产所的科技特派员每年不定期在其服务的区县开展健康养殖技术培训,培训养殖户在1000人次以上,培训不仅有效地帮助养殖户识别常见病害,还让他们掌握了预防与治疗措施,提高了养殖效益。
经历多年的科技特派员工作,李小义对于贵州本地鱼类养殖有了更深的认识。“贵州省山水资源优越,养殖环境良好,非常适合养殖鲟鱼。”然而近年气候变化带来的异常气温变化,使得某些潜在病害更易爆发,尤其在夏季高温期,细菌性病害的发生频率有所增加,水产所营养与病害防治团队结合贵州省丰富的中草药资源,通过提取中草药中的有效成分,制备成适合鲟鱼使用的药物饲料添加剂。经过几年的努力,这一套绿色防控措施效果相当显著。“目前,我们已初步筛选出几种具有潜力的中草药,正在进行深入的药效学和安全性评价,以期尽快将这一研究成果转化为实际应用,为鲟鱼养殖业提供有力的科技支撑。”李小义说。
在望谟县忙着给鲈鱼烂嘴烂尾病的防控进行检测、在毕节市七星关区为鲟鱼流水养殖提供建议、在绥阳县对养殖户讲解稻田养鱼技术……李小义常年奔波在田间地头。作为全省科技特派员中的一员,她始终牢记投身农业科技服务的初心使命,未来,她还将继续深入养殖一线,以养殖户需求为导向,为助力贵州省生态渔业高质量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记者 柴 睿 梁国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