铜仁公路管理局局:积极探索边坡治理创新路

贵州交通广播、贵州公路 | 2025-01-26 09:40

G211线K1995+100~K1998+000段灾害防治工程成果图

近年来,依托G326线甘龙灾害防治工程,铜仁公路管理局在省厅、省局的关心下,以实干苦干积极创新的工作方式,让地质灾害的“大山裂缝”蜕变成护路为民的钢筋混凝土“盔甲”,探索研究出了“公路滑坡施工风险分级管控与隐患排查治理双重预防控制体系”,为公路智慧养护管理高质量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立实际,把牢创新契机

创新背景:近年来,交通运输部、贵州省多次发布相关文件,要求以加快建设交通强国为统领,强化试点先行,实施重大灾害风险监测预警,实现精准监测、精准预警、精准管控,打造安全可靠、经济适用的现代化公路基础设施。

创新意义:说起贵州,“天无三日晴,地无三尺平”,是大多数人对贵州的印象,这里平均海拔1100米,年平均降水量1100-1300毫米,高原、山地更是约占全省面积的90%以上。如此特殊的地貌和天气,给公路养护带来了不小的挑战,边坡体量大、类型多、地质灾害频发,以滑坡、崩塌最多且致灾最为严重,严重影响公路安全运营。进一步完善精准监测、精准管控的边坡治理体系已迫在眉睫。

G326线K41+300至K41+700段边坡治理成效 

创新契机:2020年7月,受持续强暴雨影响,G326线(K41+300~K41+700)松桃苗族自治县甘龙镇发生山体滑坡,滑坡最大长度约1100米,宽约450米,滑体最大厚度20米,体积为136万立方米,是近年来国省干道规模最大,最典型强降雨诱发的“V型拉剪式”长大顺层巨型滑坡。2023年4月,铜仁公路管理立足实际,杜绝以资金堆砌创新项目,致力于以创新推动项目降本增效,并不断思考总结,守好风险分级管控和隐患排查治理两道防线,不断完善公路滑坡施工双重预防控制体系,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地质灾害防控治理经验——公路滑坡施工风险分级管控与隐患排查治理双重预防控制体系。

多举措,探索创新之路

优化管理制度,完善决策体系:在省厅、省局相继出台《边坡管理办法》后,铜仁公路管理局依托该项目的建设,制定了《普通国省干线公路边坡养护工作管理实施细则》,有效指导局、段、站、养护企业在边坡监管方面的工作。

着力基础科研,溯源巨灾风险:开展长大顺层滑坡机理科研,揭示其灾变机理及破坏模式,建立此类滑坡风险评价体系,指导施工期安全风险管控,为同类型斜坡风险防控提供技术支撑。

创新设计理念,降低施工风险:滑坡堆积区设 “多锚点大直径圆型桩”,解决“大推力、深滑面”的技术难题;滑坡中部设被动防护网,降低落石滚落风险;滑坡后缘设钢管桩+冠梁,解决滑坡潜在风险区低扰动快速控制技术难题。优化设计方案后,节约工程投资约2300万元。

G326松桃甘龙K39+000—K41+170段灾毁恢复重建工程

优化施工方案,保障立体施工:提出高落差立体空间交叉施工技术,通过动态试验模拟还原现场,在坡体上方增设多道消能坝,由两端向中部推进路基施工的方法,实现上下同步立体施工,缩短工期6个月,节约经济成本420余万元。

开展立体监测,实现精准预警:运用“无人机空中执勤+安全员地面巡查”的隐患排查模式,并引入监测系统平台,集成GNSS、深层位移、倾角仪及分布式光纤等自动化监测技术构建长大顺层滑坡多源立体监测网络,形成全方位、立体化的隐患排查网,实现信息化管理、自动化监测和智能化预警,筑牢安全保障,极大提升巡查准确度,弥补人工排查的局限性,减少工作盲区,做到“天上、地下”协同巡检,织牢织密安全防护网。

强品质,突出创新成效

以双重预防机制,强化风险防范:围绕公路滑坡施工风险分级管控与隐患排查治理双重预防控制体系建设,促进公路滑坡防治技术、安全风险防范水平双提升。2024年成功预警碧江区G354线、思南县S304线边坡坍塌灾害,将灾害处置在成灾之前、萌芽之时,有效守护了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

以生命至上原则,强化防灾筑安:依托山区公路典型地质灾害警示中心,培养公路地质灾害防治专业技术人员、搭建公路边坡养护监测技术交流平台,提高灾害防治决策水平、促进灾害防治科学产学研用融合发展,推进构建适应新时代贵州公路养护发展需求的山区公路建设运营安全风险管控体系,提升我省公路地质灾害防治能力。

G211线K1995+100~K1998+000段灾害防治工程成果图

以为民服务理念,强化公路保障:人民交通,交通为人民。G326秀河线松桃苗族自治县甘龙镇灾害防治工程完工后,继续谱写着为民篇章。施工便道蜕变成当地的产业路、观光路,成为“网红打卡点”,钢筋棚成为村民篮球场,为美丽乡村建设添上了浓墨重彩的一笔。甘龙镇及当地村支两委送来了锦旗,松桃县人民政府给省公路局寄来了真挚的感谢信,金杯银杯不如老百姓的口碑在此刻具象化。

注重以案示警,打造“甘龙”模板:通过总结“G326松桃甘龙K41+300~K41+700段滑坡”等多个典型公路地质灾害防治项目的工作成效及经验,建设“山区公路典型地质灾害警示中心”,作为科学数据汇集、模型开发研究、开放交流的平台,向社会公众普及公路自然灾害防治科学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