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传千年的“飞天之戏”——荡秋千

新华网客户端 | 2022-04-09 15:38

《丙辰年鄜州遇寒食城外醉吟七言五首》其一

(唐)韦庄

满街杨柳绿丝烟,画出清明二月天。

好是隔帘花树动,女郎撩乱送秋千。

清  任熊  《大梅诗意图册》

荡秋千,也称“打秋千”,是一项在生活中常见且深受人们喜爱的运动项目。荡秋千由来已久,上古时期,先民们借助一些粗壮结实的植物摆荡来获得高处食物、逃避或追赶野兽,可以说是秋千最原始的雏形。至于绳索悬挂于木架、下拴踏板的秋千,在先秦时期就已存在。

《古今艺术图》有“秋千,北方山戎之戏,以习轻趫者”的记载。山戎是我国北方少数民族,主要以狩猎和游牧为主,据说当时荡秋千(荡藤)是为军事训练。为防止秋千断裂,拴秋千的绳索一般以兽皮制成,所以“秋千”又繁写“鞦韆”。春秋时期,齐桓公带兵打败山戎,秋千也随之向南流传,并逐渐演变发展。清代瞿灏的《通俗编》中也有:“秋千本山戎之戏,自齐桓公北伐山戎,此戏始入中国。”的记载。 

汉武帝时宫中盛行荡秋千,唐人高无际作《汉武帝后庭秋千赋》云:“秋千者,千秋也。汉武祈千秋之寿,故后宫多秋千之乐。”汉唐之后荡秋千盛行开来,不仅作为宫中、闺中女子游戏,同时也是清明寒食的重要节俗内容。如“北方山戎,寒食日用秋千为戏”(《古今艺术图》);“寒食有打毬、鞦韆、施钩之戏”(南北朝《荆楚岁时记》);“天宝宫中至寒食节(清明前一天),竞竖秋千,令宫嫔辈笑以为宴乐,帝呼为半仙之戏,都中士民相与仿之”(五代王仁裕《开元天宝遗事》)等,都记载了寒食前后荡秋千的情景。魏晋至唐宋,荡秋千就已经是寒食清明前后必不可少的民俗活动。

唐宋时期,随着经济的发展,秋千运动在市民阶层普及流传开来。唐宋诗词中经常出现对秋千的描写。如“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欧阳修《蝶恋花·庭院深深深几许》);“蹴罢秋千,起来慵整纤纤手。露浓花瘦,薄汗轻衣透。”(李清照《点绛唇·蹴罢秋千》);“莺未老。花谢东风扫。秋千人倦彩绳闲,又被清明过了。”(辛弃疾《出塞·春寒有感》)等等。宋代还出现了“水秋千”,即用秋千作跳水器械的一项跳水运动。《东京梦华录》记载:“两画船,上立秋千,船尾百戏人上竿,左右军院虞候监教鼓笛相和,又一人上蹴秋千,将平架,筋斗掷身入水,谓之水秋千。”秋千的木架固定在船上,众人演奏乐器,表演者奋力荡起秋千,达到一定高度后腾空翻腾入水,有很高的观赏价值。

元  佚名  《龙舟夺标图卷》  故宫博物院藏

元明清时期,清明节被定为“秋千节”。这一别称主要来源于明代刘若愚《酌中志·饮食好尚纪略》:“三月初四日,宫眷内臣换穿罗衣。清明则秋千节也。带杨枝于鬓,坤宁宫后,及各宫皆安秋千一架。”由此可见明代宫廷便在节日于指定场地架设秋千供皇后、妃嫔、宫女玩耍,秋千戏成为了合乎礼仪规范的活动。

清代陈枚《月曼清游图》和婉容秋千留影

如今故宫博物院不仅收藏有晚清时期的秋千文物,而且在妃嫔生活居住的庭院里还可以看到当年用来拴秋千的铁环,让人不禁联想曾经居住在此的妃嫔们嬉戏荡秋千的画面。

故宫中的秋千文物和翊坤宫廊下大铁环

荡秋千是我国少数民族运动会一项有趣且盛行的竞技体育运动,不但历史悠久,而且种类繁多。如朝鲜族、满族等喜欢荡用两根绳子拴在树上或架子上的秋千;苗族、阿昌族等喜欢打形状似纺车的四人秋千和八人秋千;还有新疆维吾尔族的“转轮秋千”等。

苗族的秋千和新疆地区的转轮秋千

秋千运动于1986年被列为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正式比赛项目,也是目前唯一规定只能由女子参加的比赛项目。它的比赛分为触铃比赛和高度比赛两种,每种又分别包含单人和双人比赛。触铃比赛中,单人或双人在规定时间内,触铃次数多者名次靠前。高度比赛以在规定的荡千次数内达到的最高高度作为最终成绩。

荡秋千,这项具有丰富文化内涵的传统运动项目,在保持其传统运动形式的基础上,不断吸收现代竞技体育的养分、注入新的活力,具有很强的健身性、竞技性、娱乐性和观赏性,为各民族所喜爱。

(来源:新华网客户端-故宫正青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