梵净山下,“旅游饭”香喷喷

民族画报 铜仁日报 | 2021-08-15 11:56

木黄:红色文化带火红色旅游

贵州省铜仁市印江土家族苗族自治县木黄红色文化旅游小镇全景。

“红色踪迹地,峥嵘岁月稠,印江土家族苗族自治县木黄镇是一块烈士鲜血浸染的土地……”贵州省铜仁市印江土家族苗族自治县木黄会师纪念馆解说员祝佳乐常常往返于木黄会师纪念碑、会师广场、会师纪念馆、会师柏旧址等地,为前来参观学习的游客声情并茂地讲述木黄的革命历史。

木黄会师纪念馆解说员祝佳乐向参观者讲解木黄会师情况。

在巍峨的梵净山下,木黄镇山清水秀。两条清澈透底的小河环镇而下,鱼泉从后山突涌,穿流在人们的檐前屋后,构成了一幅胜似江南水乡的玲珑景致。1934年10月,中国工农红军第二和第六军团在此会师,用鲜血和生命创建了云贵高原上第一个红色政权。木黄之名,从此载入史册。1998年,印江被贵州省委、省政府划定为革命老区,红二、红六军团木黄会师会议旧址、会师纪念碑及红三军、红六军团政治部旧址、会师柏等革命遗址文物先后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成为印江自治县木黄镇弥足珍贵的红色文化遗产。2015年以来,印江大力整合红色旅游资源,创新宣传形式,真正让红色文化“活起来”,让“木黄红”的底色更红更亮。

1937年3月,红二方面军党委会部分委员在陕西省同官县陈炉镇合影。(翻拍于木黄会师纪念馆)

中国工农红军在木黄镇留下的标语。

木黄会师纪念馆。

木黄会师纪念碑。

木黄会师纪念柏。

会师广场(红三军、红六军团政治部旧址)。

印江博物馆内的木黄会师场景。

木黄会师纪念馆内,参观者利用沉浸式设备体验战斗情景。

木黄这块红色圣地,如今不仅成为了铜仁市传承革命精神的主阵地之一,更是激励着木黄群众脱贫致富、建设家乡。如何利用好这些资源,让红色文化和小城镇建设有机融合?木黄镇采取“走出去”的办法,充分体现科学性和超前性,为城镇的未来发展留足空间。以红色旅游资源和贵州省级示范小城镇建设为抓手,木黄镇充分挖掘和利用独特的历史文化、自然生态资源,将建成集休闲、避暑、养生为一体的宜居宜游特色小城镇,进一步加快红色旅游产业发展和建设步伐。

“小城镇建设集中开工以来,各项工程正在稳步有序推进,相继完成了会师柏景点景区、滨江路旅游景观带、游客服务中心等20多项重点项目建设,小而精、小而美、小而特、小而富的特色旅游景观型小城镇已初具雏形。”木黄镇镇长秦用说,“目前,印江正按照4A级景区标准全力打造木黄红色文化旅游小镇,将建设长征文化主题公园、长征文化旅游步道等。我们将围绕红色文化,传承红色基因,讲好红色故事,做强红色旅游,让革命精神在木黄大地永放光芒,以红色精神奋斗出我们的小康生活。”

木黄的红色文化农家乐。

即将开通的梵净山高速公路木黄出入口。

红色木黄酒业有限公司生产的会师酒和木黄窖十分畅销。

食用菌的发展壮大,让木黄百姓过上了富裕生活。

城镇功能的逐步完善、经济文化的快速发展,让这个红色文化与自然景观高度融合的木黄小镇彰显了个性,也让生活在这里的老百姓有了满满的幸福感。“我20岁左右的时候,整个木黄镇上只有一条街道,总人数不到200人。现在的生活变得太好了,街道变宽了,人也多了,木黄早已没有了以前的模样。我们不光每天有饭吃、有肉吃、有广场去休闲娱乐,国家还发放养老金、高龄补贴。”今年93岁高龄的木黄镇木黄村村民吴建民说。

“正是红军艰苦奋斗、攻坚克难的精神和一心一意为民谋幸福的初心,激励着我们印江广大干部苦干实干,推动着革命老区的跨越发展。”印江民宗局副局长龙小明说。现在,木黄镇已初步形成山上种茶叶、坝上种香菇、家中磨豆腐、村里搞农家乐的发展格局。

印江自治县按照4A级景区标准全力打造木黄红色文化旅游小镇,将建设系列长征红色文化旅游设施。

云舍村:“仙人居住”的地方

从贵州省铜仁市江口县城到梵净山二十多公里长的公路就像一条线把散落在周边的景点串联起来,宛若世外桃源般的自然村落云舍村就坐落在这条亮丽的风景线上。

云舍村,一个“仙人居住的地方”。

云舍土家族民俗文化村,是太平镇土家族聚居的古老村落,也是江口县土家族文化、习俗保存得最为完整的村落。踏进村口最先映入眼帘的是寨前清流潺潺的太平河,背后连绵的山脊在云雾中若隐若现,水是清澈的,树叶是嫩绿的,花草泥土里飘出的都是舒畅闲适的气息。风雨桥是云舍村最吸引人的地方,踏着斑驳的青石板小路,沿着幽深的巷道,走在蜿蜒起伏、崎岖而狭窄的道路上,犹如走进那已久远的岁月。

云舍村门口的牌坊。

云舍村依山傍水修建。

沿着河边欣赏着沿途的田园风光,一会儿恍惚江南水乡,一会儿恍惚坝上草原。偶闻牛羊哞叫,河面宽处灌木繁茂、草场青青、沙洲处处,一派原生态的山水好风光。村民们在小溪里洗菜、洗衣,真是一幅浓淡相宜的水墨画卷。土家族桶子屋是云舍最具特色的土家族古建筑,土家族世代居住的桶子屋相互串联,构成一体。空中俯瞰,如一樽翡翠般的神龙潭静静流淌,与不远处兼具江南特色的湿地公园交相辉映。

土家族桶子屋的大门。

云舍村的古民居多是以桶子屋、三合院、四合院为主的干栏式建筑,十分古朴壮观。

“云舍造纸,蔡伦为师”。云舍村至今还完好地保留着唐代流传的水排、作坊和土法制作工艺。以前,作为云舍村的主要经济收入支柱之一,古法造纸一直为村民所钟爱,这一宝贵的传统工艺也伴随着云舍村走过了300多年的历史。为了保护古法造纸这门濒临失传的手艺,云舍已将古法造纸作为旅游项目进行开发。

“云舍发展乡村旅游主要是依托演职队和农家乐,演职队是宣传土家族文化的重要窗口,农家乐是展示特色美食的有力平台。”江口县民宗局副局长梅宗江说,“经过10多年的磨合,乡村旅游发展得越来越好,对外界的影响越来越大,现在回家创业的年轻人就有100多名。”

云舍的土法造纸。

当地土家族婚礼。

土家族金钱杆表演。(黄健 摄影)

游客参与打糍粑活动。

自2014年5月云舍景区整体建设以来,江苏省苏州市对口帮扶投资金额达6.8亿元,其中一期工程中主要入口区、生态湿地区、水上乐园区、休闲体验区、古寨游览区五个旅游功能区建设全面完成,已于2015年7月正式对外开放营业,下一步为申报国家级5A级景区积极着手开展工作。景区帮助218名群众就近就业,达到“就业一人,带动一户”脱贫致富奔小康的效果,巩固和提升了全村的脱贫攻坚成效。为进一步适应乡村旅游升级发展的需要,云舍景区大力发展精品民宿、高端休闲养生、特色民族风情游为一体的高端旅游。截至目前,引进香港、广东、北京、江苏、辽宁等地投资兴业的意向投资商30余家,实现签约投资的8家,投资金额达2000万元左右,初步形成梵净山旅游的精品民宿汇聚区战略规划构想。

云舍村抢抓苏州对口帮扶机遇,投资6320万元(其中东西部帮扶资金1500万元),建成云舍景区旅游服务中心、荷花池、游泳池、观景台、商业用房等旅游基础设施,大力发展乡村旅游。

苏州对口帮扶的姑苏小院成为云舍民宿的排头兵。

如今走进云舍村,见到的是洁净的路面、湛蓝的天空、土家民族特色的四合院、清澈透底的龙潭河,一幅“村在画中、户在树中、人在绿中”的农家自然村寨景观令人心旷神怡。这样的云舍村宁静、祥和,正向着希望奋力生长……

龙潭河沿云舍村缓缓流淌,成为一道美丽的风景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