黔西南乡村旅游点燃激情初夏

黔西南州文化广电旅游局 | 2021-05-12 11:06

体验采摘乐趣、品乡村特色美食、赏自然风光……初夏以来,黔西南州多地舒适闲逸的“乡村游”形成了客流潮,不亚于大城市和热门景区的“火爆”现象,乡村中的自然美景、传统美食、民宿、特色文化节目等,正吸引人们走进田园生活中,品味乡村的“慢时光”,“希望的田野上”迎来乡村振兴的勃勃生机。

到乡村找寻“儿时记忆”

“找寻儿时的记忆和童年的味道,体验乡村旅游的魅力和采摘乐趣”这成了现代越来越多人假期旅游的新选择。周末,兴义市万峰林街道瓮本村石龙组吸引了许多游客前来打卡,大家在这里找寻儿时记忆、体验乡村采摘乐趣。


“来屋头玩”农家小院

来到石龙,目之所及是成片的枇杷林,被绿树青山包围的村寨,干净整洁。寨中,一个名叫“来屋头玩”的小院处处透出精致与诗意。

“来屋头玩”是兴义市万峰林街道瓮本村引进青年企业家到村里打造的一个乡村旅游项目,这里以体验式乡村旅游为主,你可以去了解和体验麻糖(麦芽糖,叮叮糖)制作过程及技巧,可以学习制作传统碳烤蛋糕,可以到果林中采摘新鲜水果、到地里摘菜做饭……

走进“来屋头玩”包含的项目区域,左边是麻糖制作工坊,游客在这里能体验到玉米变为麻糖的全部制作工序,那香甜的味道不禁让人怀念儿时那走街串巷敲着“叮叮”卖麻糖的声音。

拉麻糖 莫森 摄

在麻糖制作室内,正在做麻糖的刘先生与妻子在师傅的指导下拉扯着熬好的麻糖,拉麻糖也算是个体力活儿,但刘先生丝毫不觉得累,反而乐在其中。

“我听朋友说了这里,趁假期带着家人来玩,麻糖是小时候经常吃的,长大后就很少吃了,来这不仅能吃到麻糖还能自己动手做,体验一下这种传统手工艺制作小吃,觉得非常有意思。”刘先生乐呵呵地说道。
在麻糖制作室的下面,便是手工炭烤蛋糕制作室,“邱仕益品”百年老店第四代传人正在指导游客们制作蛋糕。“我们的蛋糕需要用到鸡蛋、少量糖及面粉,不需要添加水。”师傅一边说着,一边将蛋清与蛋黄分离。
正在学习做蛋糕的王小雅在师傅的指导下,顺利将蛋糕液倒进了烤盘并端上了烤炉。

“我是兴义本地人,可以说邱家鸡蛋糕是从小吃到大的,那味道就是童年的记忆,今天来这玩,在师傅指导下自己动手烤了鸡蛋糕,味道真的太好了,和在市场上买的邱家鸡蛋糕味道一样,香软可口。学会了烤鸡蛋糕,感觉自己又get到一个新技能。”

学做传统炭烤蛋糕

漫步在“来屋头玩”,除了可以体验手工制作,你还可以到茶室中品一壶香茗,感受慢生活带来的惬意;也可以拿一本书,坐在树下的摇椅上,静静地阅读。

“‘来屋头玩’这句话在咱们黔西南人的方言中经常可以听到,去到一个村子,乡亲们会热情地招呼你来屋头玩。我希望来石龙游玩的游客都能体会到这里乡亲对大家的热情,玩得开心。”“来屋头玩”项目发起人曾付国说。

在曾付国看来,乡村旅游担当着保护和振兴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使命。乡村旅游既要注重保护、传承和弘扬乡村文化、乡村民俗、乡村非物质遗产,更要丰富的乡村旅游产品和业态,让人们体验乡村文化的同时收获愉快。

“我们引进了许多本地特色小店入驻,目前有麻糖、手工蛋糕,未来还会有手磨豆腐等体验式项目入驻,让游客在体验中了解咱们黔西南的传统手工技艺、传统文化。”曾付国说,“来屋头玩”项目已签约了几位视频直播主播,以后,会将本地美景、美食和美食制作过程通过视频直播平台传播出去,让更多人了解咱们黔西南。

如今,“来屋头玩”旅游项目在石龙现有已修建改造的基础上加以升级、运营,在扶持村民发展精品水果与野菜种植增加经济收入的同时,新建入口寨门、停车场、休闲广场等设施,并对全寨生活污水进行生态工程处理。在此基础上,前期已对石龙的42户农民住房按照“一户一设计”的要求,进行了一定程度的升级改造。通过“线上助推+线下体验”“一村一节”“一户一景”的模式,助力打造兴义市独有且可复制的“乡村振兴模式”,以小产业带动大经济,促进当地村民增收致富。

乡村特色美食吸引人

体验式乡村游吸引人,同样以美食为特色的村寨也吸引了许多游客光顾,大家在享受乡村宁静舒适生活的同时,也让味蕾获得满足。位于兴义市洒金街道洒金村的打柴山组,就以“菌菇宴”吸引了众多游客前来品尝。

打柴山里的柴门

来到兴义市洒金街道洒金村打柴山组,40余栋青石瓦房建筑风格统一,周围环山,植被茂盛,清幽的环境让人心旷神怡。

打柴山是洒金村的一座山,也是一个寨子。在现代人眼中,“打柴”已很遥远,不过在当地,上山拾些干柴枯枝、做饭烧火仍是老一辈的生活日常。
谁能想到,就是这样一个古老传统、凋敝破败的地方,如今被列为乡村振兴试点,被打造成一个农旅一体化的“高颜值”乡村。

绿意盎然的环境中,几栋民宅通过艺术装潢改造,在凸显出村庄独特风格的同时也足够吸引游客的眼球。除了有青瓦石墙,院落里一捆捆干柴堆砌装点成各种造型,常见的簸箕、石磨、陶罐、木风车等老物件摆放在院中,洒金村的小地图被一节节树枝拼接在墙壁上,墙壁下摆放着花盆和各种物件,艺术感油然而生,古朴典雅又充满儿时记忆。

处处充满艺术感打柴山

据了解,兴义市洒金街道为使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实现有效地衔接,选择洒金村打柴山组作为乡村振兴示范点进行打造,结合打柴山独有的民族文化底蕴,示范性选取有历史价值的民宅进行保护性修葺,对原有建筑结构进行加固和美化处理,按照“一户一特色”的目标,打造“看得见山、望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乡村旅游示范点。

美景怡人,美食更吸引人。

立足于当地的林下生态土鸡养殖和洒金林下菌药基地,兴义市福丰农业资源发展有限公司以“兴义味道”为名在打柴山修建农家乐,给前来游玩的客人提供独具特色的“兴义味道”。

兴义味道农家乐向寨中农家租赁闲置房屋,经过规划设计,将农家改造成餐厅、民宿等,农家乐设计了以民族风情、文房墨宝、清雅自然风光等不同风格特色的客房、餐厅以及休息室。外围通过对四周环境美化,院墙、道路使用木柴进行点缀,使得农家乐环境显得活泼而富有生趣。

在兴义味道农家乐,服务员们有的在门前的木耳基地采摘木耳,有的在厨房洗菜备菜,大家正在为到来的客人制作特色“菌菇宴”。不一会儿,一桌“菌菇宴”制作完成,一盘盘新鲜的羊肚菌、赤松茸、榆黄蘑等各种菌子特色菜陆续被端上桌,客人们大快朵颐,品尝林下菌的鲜美。

“我们公司自从2020年9月份开始营业以来,生意一直很火爆,平均每天有6桌的客流量,最高的一天有150人来这游玩就餐。我们为了打造特有的‘兴义味道’,结合洒金林下菌药基地,自己种植了56.5亩的新鲜蔬菜,主打林下菌特色菜,包括羊肚菌、赤松茸、黑木耳、灰树花、红托竹荪等。”兴义味道农家乐经理夏高寿说。

采摘木耳

凭借着“菌菇宴”,打柴山兴义味道农家乐吸引了越来越多的客人前来游玩。

“这几天假期,特意约上几个好友过来玩,这边环境很优美,最主要是来这能吃到新鲜菌菇,我特别喜欢吃菌菇类菜,竹荪、羊肚菌等都是我的最爱,这次特意来订了一桌‘菌菇宴’过过嘴瘾。”家住兴义市区的黄女士说。

除了能品尝到新鲜的食用菌,前来游玩的客人还可以亲自到木耳种植地里体验采摘乐趣,购买新鲜的木耳带回家去。

随着打柴山农旅融合的发展,当地村民成了最直接的受益者,在家门口吃上了旅游饭,实现了顾家就业两不误。

“我是洒金村本地人,我从去年开始在这里上班,一个月有三千左右工资,在家门口工作让我很开心,再也不用离乡背井到外地务工了。如今家乡变成了旅游景区,我作为本地人感到特别自豪。”正在木耳种植地里采摘木耳的村民文燕笑脸盈盈地说。

打柴山因乡村旅游业而蓬勃生机,住在城里的人可以到村里享受美景与美食,而住在村里的人也因乡村旅游实现了家门口增收致富。

乡村旅游发展旺

近年来,黔西南州以发展全域乡村旅游为抓手,推进乡村景区化建设。按照“一村一特、一村一景”及乡村旅游景区景点标准,推进基础设施、旅游设施建设,配套吃住行游购娱等,带动了全州乡村旅游产业发展,助推了乡村振兴。

兴义味道农家乐

黔西南在扎实推进美丽乡村建设过程中,农村生态环境、生活环境、生产环境发生了深刻变化,涌现出一批美丽乡村和特色民族村寨,如兴义纳灰村、贞丰纳孔村、兴仁鲤鱼坝、册亨陂鼐布依古寨……一个个散落于黔西南大地上的美丽乡村编织成一副精美的山水画卷,令每一个来到黔西南的客人都为之陶醉。

乌沙镇彩窑艺术村多肉园

在美丽乡村建设过程中,黔西南州还涌现出一批网红打卡村,如晴隆定汪村利用自身的民族文化与艺术相结合,将家园打造成了“网红”村;兴义市乌沙镇的彩窑艺术村以多肉园艺造景、土陶体验为主成为一个网红打卡地……一个个精致美丽的网红打卡村,像散落在黔西南大地的一颗颗珍珠,串成了黔西南乡村旅游的明亮之路。如今,黔西南的乡村旅游业正因这些美丽乡村迸发出勃勃生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