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遇见》44夜 | 生活不易,但有家在

贵州广播电视台·茅台之声 | 2020-05-26 16:13

有时候,一个人或许没有勇气去面对生活里的种种难题,但有了家人,我们就不自觉地生出了无限的勇气与力量。

《遇见》44夜 | 生活不易,但有家在

《遇见》44夜 | 生活不易,但有家在

00:00 / -

最近,在网上看到了一则新闻。主人公是一个可爱的小女孩,名叫柯恩雅,今年7岁,刚上小学一年级。近来,恩雅父母的卤味店复工了,因为不放心她独自在家,恩雅父母不得不带孩子在店中学习。

店铺只有8平米,狭窄得错不开道来。老旧斑驳的案板仿佛是一条泾渭分明的分割线,案板上面是剁菜、说话、交易,各种各样的嘈杂与热闹;而案板下面,小恩雅把身体蜷缩在一个有限的空间内。

尽管需要长时间保持盘腿坐姿、稍不注意还有可能碰到头,还有灯线昏暗、噪音等问题干扰,但小恩雅还是努力克服坚持,神色专注地盯着笔记本屏幕,上网课学习。

学习之余,乖巧懂事的恩雅还会帮父母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比如给附近的客人打包送菜。

小恩雅眉眼弯弯,笑容灿烂,她说:“虽然在家会更安静,但我想和爸爸、妈妈在一起。”

这一刻,我突然想到了家中倍受宠爱的小侄女,还有那些千千万万身在一个舒适安逸环境的小恩雅的同龄人,心里有心酸却更有欣慰。

生活不易,但有家在,就是希望与奋斗的源头。

朋友大学毕业后,顺利地考过公招,留在家乡当了一名小学老师。

那时,她刚踏入社会,对于新接手的班级格外上心。没多久,她就注意到了宋睿这个成绩优异且话不多的小男孩,他的身上有着超越寻常孩子的早熟。

通过学校的老教师,她知道了这个孩子的故事,父亲在工地工作时不小心摔断了腿,母亲边打理小卖店边照顾生病的父亲,撑起了摇摇欲坠的家。

月考后,朋友去家访,走了老远的路才看到一间破破烂烂的小平房,用粉笔写着歪歪扭扭的几个字——宋氏小卖店。

店子里,女人正在给坐在轮椅上的男人按摩,而小睿就在一旁拿把蒲扇体贴地扇风。孩子妈妈听到响动,以为是客人来了,忙起身问买什么。一见是自家孩子的老师,赶忙请进屋。

屋子是和小卖店相连的,不大,清贫中却透着整洁。光秃秃的墙壁中央贴着满是孩子的奖状,以及一张画,画里是三个笑呵呵的卡通人,下面有一行字——“爸爸妈妈和我。”

朋友说,那天和孩子的父母聊了很久。大抵是因为在命运如此苛责之下,为一家人紧紧连在一起的那种深深的情感所动容,所以她至今都记得那一家三口。

生活不易,但有家在,就是爱与幸福的港湾。

在我的幼年时期,家里的境况十分的困难,听奶奶讲,那时我家甚至连夏日用的蚊香都用不起。每次讲到这里,她总是忍不住摸摸我的头,用一种近乎哀叹的语调说“哎,不要怪你爸妈,要养你的嘛,讨生活不容易啊!”

这一切我都懂,我懂,可我的脑袋仍有疑惑,为什么隔壁家的小甜每天都能和父母待在一起?而我却连与父母见几次面都困难?为什么一定要有钱,一家人没钱待在一起也是幸福的啊?

记忆里,看似懵懂无知的我其实也是有怨的,特别是每当看见别人一家三口其乐融融地牵手走在街上,羡慕的同时,心脏处好像有道伤口一样隐隐作痛。

可能这就是造就我别扭性格的所在,因此,在父母偶尔归来的时候,我会一股脑地往房间钻,被奶奶拉出来,也会藏在她的身后,偷偷打量着眼前的两人。

这一举动不是因为不想,而是因为太想了。可他们对于我而言,太过陌生,等到稍有熟悉后,我又会缠着他们,讲我三天三夜也聊不完的趣事。晚上,一家三口挤在一张小得连动弹都困难的单人床上,是我童年与父母少有的温情时刻。

现在的我早已长大,陪伴在父母身边,一家三口度过了这些年,岁月抹去了我心头的怨。经历过了别离,所以更懂得相聚的可贵。

前段时间,老爸老妈为我举办生日会,听着他们唱的有些跑调的生日歌,莫名有了更深的领悟。

生活不易,但有家在,就是最美好的时光。

“希望我们一家人手牵着手,不要败给人生。如果遇到了艰难和苦痛的时刻,能够像往常一样全家人聚在一起吃顿饭,因为最糟糕的,是饥饿和孤单。我这一生因为有你们在身边感到十分的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