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遇见·记者手记》|第一次“就地上岗”,我看见……

贵州广播电视台故事之声 | 2022-09-09 21:52

1.png

2022年的9月,注定是让人难忘的,尤其是9月2号至3号。对于贵阳人来说这是一个不眠夜……

这一夜后,爽爽林城晚风依旧习习,却少了熙熙攘攘的人群;甲秀楼旁夜景依旧迷人,却少了车水马龙的烟火气;沿街的店铺都已关门,空荡荡的街道上只有穿梭忙碌的“大白”和执行公务的车辆……大家闻令而“止”,以“静”制“动”,只有这样每一道疫情防线才会筑得更牢。我们都相信,今天的适度“静”下来是为了更快地“动”起来。

从事媒体工作十余个年头,但参与自己家乡同疫情有关的报道,还是第一次……

“住在花果园S区的我,旁边是R1区10栋,背后是S2区6栋。被两栋疫情高风险楼宇夹击,作为天选打工人,这是我第一次被静默在中高风险区,第一次面临食物暂时匮乏,也第一次感受到这份工作的不同意义。” ——这段话摘自同事田佳佳的记者手记。

碰巧我家也住在花果园S区。深入“疫”线,都会有不同的触动,面对抗疫一线不同的“力行者”、不同的“力行”故事,我见证着,也被感动着。

9月2号做完手术就地上岗,承担了疫情期间频率整体安播内容策划执行等工作,忙的时候每天连续工作16个小时……间隙帮邻居们寻找购买物资的渠道,帮志愿者们对接各社区志愿服务,帮邻居发烧四天的孩子对接医院……

这期间我看见,在静默加持下的花果园,不仅安静,还伴着秋夜的寒凉。有居民给“大白”端了几大锅热腾腾的姜糖水,暖胃更是暖心。

我看见,核酸检测信息采集一组几百号人,连续不停工作的居委会大哥,裸露的脚踝被蚊虫叮咬得厉害,腾不出手去挠,只能用鞋子蹭蹭。

我看见,社区志愿者们拖着疲惫的身子坐在小区楼梯上吃午饭,突然手机铃声响起,其中一位接起电话的“大白”虽然嗓音已沙哑,但仍然干劲十足:“哪里?好的!马上……”

我看见,外卖小哥也报名志愿者,帮忙送物资……他说“尽管安排么,我可以一天一夜不睡觉叻,不要让我闲下来。”

我看见,凌晨两点为了通知电梯停运之后的花果园居民下楼做核酸,“大白”硬从46楼徒步到1楼,挨家挨户敲门提醒。

“你家除了蔬菜还差啥?有肉没,我给你拿点鸡排?还有香肠和手抓饼!你不要啰嗦了,我挂在门上,直接拿起走!”

“我家有米,不够的可以来匀一些去。”

“谁家没有水,可以来我家接。”

“我家有猪肉牛肉,都是分小袋打包的,没有肉的可以来拿几袋啊!”

……

我看见,很多热心市民到处协调蔬菜资源,帮急需食品的家庭做统计,主动让独居、有老人和孩子的家庭优先。牛奶群、水果群、鸡蛋群、姜葱蒜群……业主们自食其力,不给政府增加负担。

“变身大白需要几步?被带到居委会,经过培训,穿上一整套防护服,就很快加入到核酸检测工作中……当我自己成为‘大白’时,真心明白了‘大白’们的不容易。防护服完全不透气,几个小时下来,满身是汗,为了不浪费物资,也不影响工作效率避免上厕所,这一天就尽量不喝水。”说这段话的“大白”既是“讲解员”,也是“引导员”,又是“运送员”——他是家住S区的大学教师许伟,也是我的老同学。因为白天要给学生上网课,他只能利用休息时间就地转岗为志愿者,一连三天坚守志愿者岗位,主动请缨上门为赋“黄码”的居民提供核酸检测服务。

“由上至下逐层逐户敲门,每一栋采集完,他们都讲谢谢你咯,辛苦啦!当时就觉得很开心很满足。我印象最深的是有一对80多岁的老人,家人都不住在这个区。因为老人不太会操作,我们帮他用手机绑定身份证后进行扫码……弄完后两位老人不停的感谢:哎,你们辛苦了,真的辛苦了!你们太累了……一路上,收获了太多的感动,每一份善意都带给我们极大的鼓励,浑身充满了力量。”

很多人可能会“谈黄色变”,但许伟和“大白”伙伴们没有一人退缩。这一次,我又重新认识了我的老同学。

“你在中高风险区一直来回穿梭心里怕不怕?”

“刚开始其实心里还是担心的,但是真的从你穿上大白那身衣服的第一刻起,心中的使命感和责任感油然而生。再看看身边从全省各地赶来支援的医务工作者们,就不怕了!我们要是都害怕,那么多需要帮助的群众咋办。” 说话间,凌晨的路灯下,他忙碌的身影被拉得很长很长……

这个秋天,闪耀在筑城角落里的暖心光芒,值得用心去珍藏——

那是六旬退役军人党员带头组队投入抗疫防控工作搬物资、搭帐篷、维持秩序近48小时的担当;那是80、90、00后在深圳工作的三位贵阳小伙听到家乡疫情后毅然决然加入贵阳志愿者行列坚守家乡的决心;那是爱心贵AU0V66好心司机无偿接送志愿者的爱心;那是将店内储备的400斤蔬菜免费送给周边居民的地摊火锅店的暖心;那是方舱医院里一群“临时父母”呵护一个三岁患儿的用心;那是一线工作人员日夜坚守“疫线”的责任心……

这次疫情中,和我相隔12层的邻居小胡以不见面、隔门相送的方式送我蔬菜和鸡排等物资,我也忍不住和同事黄佳佳遇到好近邻一样,感慨“这份情谊和2020年送我酒精和口罩的情谊一样珍贵。”

我看见,一组组逐渐下降的数据和一股股让人鼓舞的力量,力量背后是默默奉献、勤勉奋斗的普通人。

“志在心中,在行动。为你,千千万万遍!这是一场“双向奔赴”,爽爽的贵阳城、暖暖的贵阳人守望相“筑”,贡献着自己力所能及的一份力量……

前段时间一首名为《孤勇者》的歌很火,我印象最深的那句歌词唱的是“致那黑夜中的呜咽与怒吼,谁说站在光里的才算英雄?”

其实,没有从天而降的英雄,只有挺身而出的凡人。无论是一线工作者还是每一位市民,大家都是身上闪着光的平凡人。

每个人都心怀一点点必胜的信念,微光汇炬,就能照亮前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