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春走基层 | 高标准农田的“贵州答卷” “635”确实行

贵州广播电视台三农事业部 | 2024-01-30 15:54

2023年,农业农村部办公厅印发《关于2022年高标准农田建设综合评价结果的通报》,贵州省首次进入全国前十名,较2021年进步7位,获农业农村部全国通报表扬。2023年,贵州高标准农田建设新建和改造提升193.3万亩、完成率109.2%,超额完成年度建设任务。高标准农田建设“贵州答卷”的背后,贵州做对了什么?

这段时间,是张雁鸣一年工作之中最忙碌的时候。眼看高标准农田项目建设工期将近,马上就要竣工验收,项目的收尾工作还需要去征求村民的意见。

“我给你们建议一下,特别是下面那个堰塘坑坑洼洼的打得了田啊?”

“肯定的,你放心......”

2018年,张雁鸣被分派到遵义市播州区农业服务中心管理全镇高标准农田建设工作,距今已有五个年头。

群工矛盾是横亘在各地高标准农田建设中的一座“大山”。因其涉及每块农田的排灌沟渠、田间道路、高位蓄水池、通水管道等实际问题的解决,所以要想翻越“大山”还得有一套具体可行的机制。

遵义市播州区团溪镇农业服务中心主任张雁鸣告诉记者,以往没用“635”机制之前,因为群众没有深入地参与进来,所以涉及人员、工程师和单体工程不能满足群众的意愿,实施过程中群众有相当大的意见。

经过多年探索,贵州创新出“635工作机制”。“6”是指县级组织部门、乡镇、村、业主单位、设计单位、农民代表“六方会审”项目设计方案;“3”是政府部门、施工单位、村集体经济组织及村民“三方共建”;“5”则是聚焦规划设计、资金管理、工程质量、耕地指标、助农增收“五个重点”。

2022年12月,团溪镇五龙村村民在听闻自己所在村组也在高标准农田建设规划范围时,当地村民自发组织邀请施工队、项目组前往家里。“群众知道施工队来了,大家都很高兴,家家户户凑香肠、腊肉、豆花,都跑到我家来帮忙。目的就是希望他们能给我们修好一点,大家的意愿现在基本上都达到了,都非常满意。”遵义市播州区团溪镇五龙村洗马组队长赵久文说道。

赵久文激动地比划着农田过去的样貌,向记者介绍田块改造后的亩分,18.3亩、28.3亩、14.3亩……数据虽然多,但每块田的具体面积他都谙熟于心,因为改好以后还得由他交还到农民手中。

“当时我们还没改的时候,这里就是41块田改的,改出来之后这里要多4亩地,多出来的四亩地我们就要绿化堰塘周边,如果哪家占得多就赔给哪家。”赵久文介绍。

高标准农田建设能有效拉动内需,是拓宽农民就业渠道、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途径。880亩良田即将建成,赵久文开始憧憬建成后的画面。“现在基本上能减少80%的劳动力,粮食要增收增量。今年我们想弄成一片红梁基地,如果没有指标我们自己都要组织种植。明年下半年你再来看,我们这里红灿灿的一片全是高粱。”赵久文说道。

遵义市播州区农业农村局计划建设科科长曾静介绍:“我们今年的任务是4万亩,总投资是1.396亿元,目前已经完成了90%,预计在3月份完成竣工验收。2024年我们竞争立项的任务是6万亩。”

今年全省新改建高标准农田193.3万亩、完成率109.2%,超额完成国家下达任务,得益于“635工作机制”在全省86个县区全覆盖。“减少了90%以上的群工矛盾,推进工程进度非常顺利。”张雁鸣告诉记者。

“2023年我们后续变更的内容就很少。2022年我们有个镇乡有100多条变更内容,2023年我们每个镇最多的也就10来条需要变更的工程内容。”曾静说道。

粮田换景别样出,岁末年初盼景生。耕地,是粮食生产的命根子。收成,则是农民耕种后的期盼。采访即将结束时,张雁鸣在镜头前也许下了新年愿望:“今年有愿望。我们团溪镇是72000亩土地,虽然实施高标28000亩,但还剩44000亩,希望争取在近3至5年以内,所有剩余的土地实施高标准农田的项目改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