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婵:溯源历史、寻脉中华,当好文物守护者 | 巾帼在线
她们,是伟大思想的践行者;
她们,是伟大事业的建设者;
她们,是文明风尚的倡导者;
她们,是勇于追梦的奋斗者。
展现巾帼风采,讲述巾帼故事
《巾帼在线》,由贵州省妇女联合会特约播出
嘉宾:贵州省博物馆保管部主任张婵。
主持人:陈垚
展现巾帼风采,讲述巾帼故事。各位听众,欢迎收听由贵州省妇女联合会与贵州广播电视台教育事业部联合推出的《巾帼在线》节目,我是陈垚。今天,我们节目中邀请到的嘉宾是贵州省博物馆保管部主任张婵。
近年来,贵州考古和文博工作者,以坚定的文化自觉和高度的文化自信,溯源历史、寻脉中华,推动贵州考古和文博事业不断向前发展。
张婵从事文博工作以来,始终坚守在文物保护的第一线,致力于将珍贵的文物呈现给公众,让更多人领略到历史的魅力。作为一名女性工作者,她以细腻的观察力和敏锐的洞察力,能够捕捉到文物背后的故事和文化内涵,为观众带来更加深入的历史解读。在她的带领下,贵州省博物馆的藏品管理与保护工作实现了质的飞跃,为文物的合理应用和讲好故事提供了重要保障,也为博物馆事业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和动力。
今天我们的节目就邀请到这位对文物保护和传承做出了突出贡献的守护者,请她来为我们讲解一下有关文物保护方面的故事。
陈垚:张主任,您好!
张婵:主持人,您好,听众朋友们大家好!
陈垚:您能给我们简单介绍一下贵州省博物馆都有哪些珍贵藏品?您从事文物保护管理工作多年,有没有参加过一些重要的文物保护管理项目?这些项目,主要是做什么?推动什么?
张婵:我们贵州省博物馆是综合性的国家一级博物馆。从1953年筹建以来,数代博物馆人一直致力于各种藏品文物的收藏、保护、研究和展示。本馆馆藏文物的取向重点是以履行地域性文化遗产的保护责任,彰显本馆馆藏特色和突出其他地域文化个性的基本任务。目前,我们收藏了以地方性为主的数十万件藏品文物、化石及标本。例如:三叠纪的水生爬行动物化石,几乎都是相关新属种的首次发现,这些古生物化石形成了本馆馆藏的地缘优势;迄今,贵州已知的新旧石器时代遗址近三百处,黔西观音洞、盘县大洞遗址等,主要文物在本馆均有收藏;夜郎文化、土司文化,例如本馆一级藏品西汉竖耳铜釜、明九凤三龙嵌宝石金冠、南宋遵义型铜鼓等,都保留了颇具个性的文化遗存;红军文物、民族文物也是本馆馆藏的一大优势,红军连长陈树容给农户的买猪条、苗族聘礼木条刻道、苗族绣片、盛装、银饰等,均为本馆的珍贵文物。
贵州省博物馆正在成为热门打卡地和社会各界认知贵州的一扇窗户。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一个博物院就是一所大学校。要把凝结着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文物保护好、管理好,同时加强研究和利用,让历史说话,让文物说话”。例如,我们每年在世界文化遗产日都会组织举办“为明天收藏今天”收藏计划系列公益活动,初衷是为了拉近文化遗产与普通公众的距离,以达“见物思人、见物思哲、见物思德、见物思志,古为今用,启发后人”的意义。“为明天收藏今天”这样的公益活动持续开展,是在大力号召、增强公众有保护文化遗产的意识,因为公众参与是文化遗产保护最深层的动力所在。使国家文化遗产日成为全民的文化遗产日,使国家举措转化为每一个公民自觉的文化行为。用博物馆的力量,讲好我们贵州的故事。
陈垚:您刚刚提到,贵州省博物馆众多藏品中有苗绣服饰,这也是贵州省的民族特色之一,象征着贵州民族文化的源远流长,那么这些藏品平时都是如何养护的,有没有女性工作者参与其中,她们在文物保护方面有着哪些独特视角或优势呢?
张婵:苗族服饰是贵州省的民族特色之一,代表着苗族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传统。这些苗族服饰藏品在本馆得到了妥善的保护和展示。作为藏品文物一线守护者,我们通常会采取一系列专业性、科学性、保护性的措施来确保它们的完整性和保存状态。首先,我们对藏品文物的管理是严格遵循《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及相关实施条例,且建立一套具有规范性、科学性、信息化的管理制度及管理方式用于保护管理文物、点交文物、运输文物等;其次,针对于苗族服饰藏品,必须要有恒定的环境控制。这包括控制温度、湿度以及光线照射等因素,以防止服饰受潮、发霉或褪色。第三,定期检查和清洁也是必不可少的步骤,以确保藏品表面的清洁和无损伤,动态管理。同时,需要使用适当的展示和存储设施,例如采用“氮气杀虫灭菌”方式,“专用脱氧剂(RP保护剂)”等等封装、低酸性纸张、稳定的展示柜等,用于调节藏品文物保存微环境的平衡,保护服饰免受环境影响。
女性工作者在文物保护方面带来的独特视角和优势是多方面的。首先,女性通常具有细致入微的观察力。我们倾向于注重细节,能够更加敏锐地观察到文物表面的微小损伤或变化。这种细致入微的能力对于发现文物潜在的问题以及采取相应的保护措施至关重要。通过细致入微的观察,女性工作者可以及时发现并处理文物的问题,确保其长期保存和展示的质量;其次,女性通常具有耐心和细致的工作态度。文物保护是一项需要极大耐心和细心的工作,特别是在清洁、修复和保护文物时,需要一丝不苟地处理每一个细节。女性工作者往往能够在这些细致的工作中保持耐心,并确保每一步都做到尽善尽美。我们的细致和耐心有助于提高文物保护工作的效率和质量,确保文物得到最佳的保护和呈现。另外,女性工作者可能具有与特定文物相关的文化背景和传统知识,强烈的共情性也发挥着力量。例如,对于苗族服饰等特定民族文物,女性工作者可能更了解其历史、意义和制作工艺。这使我们能够更好地理解和尊重文物的文化价值,从而更有动力和热情地参与到文物的保护和传承工作中。她们的文化背景和传统知识为文物的保护管理提供了更深层次的支持和保障。
陈垚:在过去、现在和未来之间,博物馆就像是一座桥,把历史文化、物质遗产和文化传承有效连接起来,而您们作为搭桥人,对于这项事业,您有什么感悟?越来越多的女性考古人及文博工作者投身于其中,目前,贵州省博物馆的女性占比如何?对此,您有什么感想?
张婵:作为藏品文物守护者,连接历史文化、物质遗产和文化传承的事业,是一项充满挑战和意义的工作。随着时间的推移,博物馆的角色和意义也在不断演变。在过去,博物馆主要是展示历史文化和物质遗产的场所,是人们了解历史、文化和艺术的重要窗口。而如今,博物馆不仅是保存和展示文物的场所,更是文化交流、教育和社会发展的中心,承担着更多的社会责任和使命。
关于女性在考古和文博领域的参与,这是一个积极的趋势。今年我们博物馆对春节参观展览做了一次数据调查,数据呈现来博物馆参观的性别比例中,女性占比居于首位。这与女性所扮演的社会角色有关,在家庭、教育、职场等各领域扮演着重要角色。越来越多的女性加入到文物保护和传承的行列中,为这项事业注入了新的活力和动力。在贵州省博物馆,女性占比的增加无疑是一件好事。女性在文博领域往往具有细心、细致、热情、共情的优势,她们对文物的保护管理和研究有着独特的贡献。同时,女性的参与也丰富了博物馆的团队结构,为文化传承和保护事业注入了更多的多样性和活力。
对于这一趋势,我感到非常高兴和鼓舞。女性在文物保护管理和传承事业中的参与,不仅为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注入了新的活力,也为社会文明和社会进步做出了积极的贡献。我希望这种趋势能够继续发展壮大,让更多的女性能够在文博领域发光发热,为我们的文化传承事业添砖加瓦。
《巾帼在线》由贵州省妇女联合会特约播出
播出日期:每周四
收听渠道:学习强国、动静APP、蜻蜓FM、喜马拉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