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文旅知识趣味挑战大赛知识要点 | 人文贵州 -- 民族民俗篇(十一)

文体旅事业部 | 2023-04-26 17:04


人文风情独特的贵州,拥有深厚的历史底蕴、丰富多彩的民族民俗文化。

在贵州,远古人类遗迹众多,少数民族文化与传统文化、红色文化与三线文化、山地文化与生态文化独树一帜。

这里钟灵毓秀、人才辈出。五百年前,王阳明贬谪贵州修文龙场驿,阳明心学由此诞生,这片土地被深深烙印上阳明文化的符号。还有诸如尹珍、李端棻、张之洞,特别是邓恩铭、王若飞等名人,为贵州文化注入了深刻的内涵。

作为非遗大省,贵州的非遗宝贝灿若繁星。口头文学、传统美术、书法、音乐、舞蹈、戏剧、曲艺和杂技、礼仪、体育和游艺等等,《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既定的非遗种类,在贵州均有相当规模的遗存。

千百年来,17个世居少数民族在这里依山而居、傍水而栖、和睦相处,创造出了“一山不同族,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的民族文化奇观。

多声部、无指挥、无伴奏自然和声的侗族大歌,如清泉般闪光;黔西南布依族“八音坐唱”,被誉为“声音的活化石”;黔东南丹寨苗族锦鸡舞舞步轻盈、曼妙多姿;黔西南晴隆阿妹戚托舞被誉为“东方踢踏舞”。贵州还是“百节之乡”,闻名遐迩的苗族姊妹节,被喻为“藏在花蕊里的节日”,“最古老的东方情人节”……

这些精彩纷呈的人文景致,扩大了旅游观赏和体验的空间,彰显出贵州全域旅游的大千气象。

贵州是名副其实的文旅资源富矿,有着巨大潜力和强劲势头。这里万桥飞架,因绿而养眼、因爽而养身,孕育了多彩文化、书写着红色传奇。依托得天独厚的“公园省”优势,贵州把旅游产业化作为“四化”的重要一环。随着交通格局、区位格局、开放格局持续优化,贵州正在为建设成为世界级旅游目的地而努力。

民族民俗篇:贵州是多民族聚居的省份,千百年来,17个少数民族在这里依山而居、傍水而栖、和睦相处,创造出“一山不同族,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的民族文化奇观。民族文化是贵州最具神秘魅力的风景线。

仡佬毛龙节

仡佬毛龙节,流传于石阡县仡佬族村寨,是以仡佬族民间"龙神"信仰为主的一种民俗活动。活动时段为每年大年三十夜至正月十五、十六。2006年,仡佬毛龙节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关于“仡佬毛龙”的源流无明确历史记载。从“仡佬毛龙”的主要制作材料——竹,以及其“求子”的表演功能等方面看,毛龙应源起于古代仡佬的“竹王”崇拜和生殖崇拜。

仡佬毛龙节要经历化功德、扎龙、玩龙、烧龙等环节。仡佬毛龙造型独特,毛龙形如蛇,尾似鱼,整条毛龙要用四、五百根火草杆扎成,看上去满身是毛,与其他民族所制的龙有较大差异。


布依族查白歌节

每年农历六月二十一日,在兴义市顶效街道查白村,会举办布依族查白歌节活动。查白歌节是为纪念古时当地一对为民除害与抗暴殉情的男女青年查郎、白妹而得名,是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

查白歌节时,男女老少汇集查白场,吃汤锅、五色糯米饭和冤枉坨,并在查白树下悼念查郎、白妹,到查白井取水净心,到查白庙敬香。这一天,中老年人在查白树下用布依古歌唱查白、祭查白,以此传承查白故事。布依青年男女则穿着节日盛装到风物景点去吹木叶、打花包、浪哨交友。夜晚各农户家坐满亲友,通宵喝酒、唱歌。第二天,青年男女互送信物后依依不舍地离去。


枫香印染技艺

枫香印染是一种独特的民间手工技艺。其工艺流程是先在老枫香树脂中加入适量牛油,用文火煎熬后过滤形成枫香油,然后用毛笔蘸上即时溶化的枫香油,在自织的白布上描绘图案,再用蓝靛浸染,沸水脱去油脂,清水漂洗,晒干,碾平。贵州省枫香印染主要集中在麻江县和惠水县,是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


布依族勒尤

布依族勒尤,流传于黔西南州兴义市及南北盘江沿岸布依族聚居地区的传统乐器,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

勒尤产生于两百多年前,为布依族八音坐唱乐班所吸纳,成为重要的演奏乐器。

勒尤制作材质简单,用竹(木)制成。盘江一带遍地是竹,勤劳智慧的布依先民,在长期的生产生活中制成了这种独特的乐器,用于各种集会、庆典活动和青年男女的爱情、娱乐生活中。


侗戏

侗戏,贵州省黎平县、湖南省通道侗族自治县和广西壮族自治区三江侗族自治县地方传统戏剧,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

侗戏大约产生于清代嘉庆至道光年间,由黎平县腊洞村侗族歌师吴文彩始创。在侗族地区,多数村寨都有群众自己组织的业余侗戏班。侗戏全部用侗语对白演唱,为群众所喜闻乐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