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丨著名导演王晓鹰 :《腊梅迎香》为黔剧开出新生面
“从主题表达到人物塑造再到舞台艺术呈现都让人感到惊喜。”2月8日,黔剧《腊梅迎香》在北京国家大剧院精彩上演,著名导演王晓鹰对该剧的成功演出予以高度评价。
王晓鹰曾任中国国家话剧院常务副院长,主要导演作品有话剧《兰陵王》《伏生》《哥本哈根》《人民的名义》等,歌剧《这里的黎明静悄悄》《钓鱼城》,舞剧《十里红妆》,京剧《伏生》,黄梅戏《半个月亮》,越剧《赵氏孤儿》,评剧《半江清澈半江红》,音乐话剧《雁叫长空》《老宅》,音乐剧《断桥》《花儿与号手》等。出版《从假定性到诗化意象》《戏剧演出中的假定性》《戏剧思考》等论著。
“贵州省黔剧院演出的黔剧《腊梅迎香》既动人又好看,塑造了一位以打通隧道为支点,带领群众改变山乡,改变生活的共产党员形象。”戏剧专家王晓鹰评价说,《腊梅迎香》非常成功地把黔剧与少数民族文化进行融合并歌舞化,生动形象地表现出邓迎香这一典型形象,整剧完整度高且感染力十足。
“该剧在表现上最大的特点是真实。”王晓鹰认为,邓迎香从一位追求个人幸福的年轻人,到经历与丈夫、儿子的生离死别,其中倾注了许多个人情感的撕裂和自我弥合。在这个过程中,她面临着是否要生活在这里,是否要跟随父母回到家乡,这些情感真切地展现在舞台上,展现在观众面前。“留下来”的抉择让观众感受到邓迎香内心流露出的对乡土、乡亲、乡村的责任。
在人物塑造中,邓迎香的成长标志是什么?王晓鹰认为,邓迎香把对个人的幸福追求,慢慢地扩展成对整个乡村、百姓的幸福追求,从共产党员的角度来说,她对人民群众群体幸福生活的追求,渐渐跟她个人的追求融合到一起。
王晓鹰认为,这在表现扶贫或者表现建设家乡共产党员英模形象的同类型作品中,是一个非常具有独特性的塑造,这种挖掘和表达是在原型基础上的艺术升华,贵州省黔剧院做得更真切,更有感染力,表达上非常有特点。
最让王晓鹰感动的是村里年轻女孩婚礼的一幕。这场婚礼很好地运用贵州民族歌舞烘托喜庆场面,非常具有仪式感,不仅是对戏曲的勾画,还是对少数民族文化的勾画,这种表达让戏剧的呈现有了诗意化的扩展,如此喜庆的场面,更多是在映照邓迎香的一生。
王晓鹰认为,戏剧在舞台上只是讲故事,只是用故事去打动人,只是一个基本的层面。新时代语境下,戏剧需要在舞台上去用一种充满想象力,充满诗意化的舞台的表达,该剧充分挖掘了黔剧潜力,把故事感人转化成一种更具艺术化的形象,《腊梅迎香》做了非常好的探索。
去年,王晓鹰曾受邀为黔剧《腊梅迎香》的提升建言献策,此次演出,他明显感受到该剧有了质的飞跃。他认为,黔剧不是老声腔延续下来程式化表达,其音乐、唱腔、表演都极具特色。黔剧在全国市场仍然是新兴剧种,具有对生活艺术表达、艺术形态吸收和包容的可能性。
“让人欣喜的是,黔剧在很大程度上闯出一条新路,开了一个新的生面。”王晓鹰说。
▌免责声明:我们尊重原创,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