盘州市两河街道:“撤斗直运”破局垃圾围村,环境蝶变绘就宜居新画卷
清晨8点,垃圾压缩车沿着两河街道的主干道缓缓行进,在商铺开门前便已完成垃圾清运,路面洁净如新;村落里,分类垃圾桶整齐摆放,再也闻不到垃圾堆积散发的异味。这一幕,正是盘州市两河街道告别传统垃圾堆积困境,借力“撤斗直运”新模式,实现人居环境“华丽转身”的生动缩影。
曾几何时,垃圾治理是两河街道环境治理的“痛点”。传统“集中收集点收集”模式依赖固定的垃圾斗作为临时堆放点。虽然清运响应及时(村里联系清运公司通常在24小时内清运),但管理难题随之凸显:垃圾斗容量有限,在人口密集区域容易“爆满”,垃圾溢出斗外、散落地面,加之部分居民投放不规范,导致露天堆放、蚊蝇滋生、异味弥漫等问题频发。即使清运及时,这种“集中-等待-清运”模式本身存在的滞留期,为二次污染埋下了隐患,周边居民苦不堪言。
破局,始于一场深刻的垃圾收运体系变革。两河街道以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两清 两改 两治理”工作为引擎,创新推出“双车清运+流程优化”模式,其中“撤斗直运”成为破解沿路区域垃圾顽疾的关键一招。这套精细化治理方案精准覆盖全域。
户数稀少区域:设置垃圾收集箱,勾背车“即满即清”,避免空置浪费。
自然寨聚居区:配置收集桶,压缩车“日产日清”直送转运站再到发电站,杜绝隔夜堆积。
沿路商铺与住户:实施“撤斗直运”模式——彻底取消固定垃圾斗,由压缩车按划定路线、定时巡回收集,垃圾“上车即走”,实现“零落地、零中转、零滞留”。
特殊需求响应:开通红白喜事“预约清运”绿色通道,临时增设收集设施,服务温情直达。
流程的革新带来了效率与效益的双重跃升。街道清运车辆从8辆勾背车优化为3台压缩车加2台勾背车的高效组合,中间转运环节被大幅压缩,全街道垃圾清运周期从过去的半个月惊人地缩短至一周。效率提升的同时成本锐减,每月预计节约清运资金超过4500元。这笔“生态账”与“经济账”的双赢,为基层环境治理提供了可复制的“两河样本”。
变革的深度更延伸至垃圾的资源化利用。街道积极对接盘州市餐厨垃圾无害化处理中心,每周四次对试点区域食堂、餐馆的厨余垃圾进行上门回收,每周清运量达800余千克。这些曾经的“废料”被转化为宝贵资源,循环利用的链条正在两河的土地上悄然延伸。
群众的态度,是检验治理成效最真实的标尺。随着“撤斗直运”的普及和环境的持续改善,村民的配合度显著提升。从被动接受到主动参与,从抱怨不满到交口称赞,民心所向成为这场垃圾革命最坚实的根基。村庄街道日益整洁,房前屋后绿意盎然,一幅生态宜居的乡村新画卷正徐徐展开。
两河街道以“撤斗直运”为突破口,用智慧与决心重塑垃圾收运体系,不仅破解了垃圾二次污染这一长期困扰基层的顽疾,更以看得见的实效凝聚了民心、扮靓了家园。它深刻印证:人居环境整治非“一阵风”,唯有立足实际、创新机制、直击痛点,方能激活群众参与的内生动力,让“干净整洁”从治理目标沉淀为乡村常态,为乡村振兴铺就最动人的生态底色。两河街道的实践,为新时代乡村如何告别“垃圾围村”、拥抱绿色宜居,提供了充满说服力的基层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