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遇贵州“海底世界”!探访贵州省地质博物馆
走进贵州省地质博物馆序厅,一幅面积达106平方米,重达25吨的海百合化石标本就映入眼帘,远古生物独特的生命形态和庞大规模,以强烈的震撼直抵人心。
贵州省地质博物馆外景(8月19日摄)。新华网 卢志佳 摄
“这块海百合化石是目前发掘的面积最大、保存最精美的海百合化石,是我们博物馆当之无愧的‘镇馆之宝’之一。”贵州省地质博物馆工作人员告诉记者。
8月19日,游客在观赏矿石、化石的微观形态。新华网 卢志佳 摄
据悉,日前开馆的贵州省地质博物馆是由贵州省自然资源厅牵头建设的大型自然科学类博物馆。总建筑面积4万余平方米,展陈总面积1.6万余平方米。
值得一提的是,除了馆藏的古生物化石、矿物晶体、岩矿标本等藏品10余万件,博物馆的主体建筑本身也堪称艺术品,其外观融合了贵州梵净山“蘑菇石”和沉积岩、溶洞、瀑布、梯田等元素,灵感源自贵州多姿多彩的地质地貌特点,于2020年荣获中国建设工程“鲁班奖”。
8月19日,游客在贵州省地质博物馆内游览。新华网 卢志佳 摄
馆内设有序厅、常设展厅、临时展厅及互动展区,其中分别设“神秘贵州”“多彩贵州”“富饶贵州”“奋进贵州”4个常设展览以及临时展厅、科普主题互动区等。
据介绍,“神秘贵州”展厅是极有看点的一个展厅,它以记载地史的地层、岩石、化石为元素,丰富的古生物化石在“神秘贵州”厅展出。比如体长9.3米、保存精美完整的梁氏关岭鱼龙化石标本,罕见的疑似怀孕鱼龙化石标本,以及数量稀少的中国始喙龟化石标本等。这里展出的450余件古生物化石标本,最能展现贵州“古生物王国”的丰富内涵,特别是大量海生爬行动物化石标本,诠释了2亿多年前繁荣的贵州海洋世界。
8月19日,游客在贵州省地质博物馆内游览。新华网 卢志佳 摄
“多彩贵州”展厅通过声光电技术、场景复原、沙盘等形式,展示了贵州地质景观的特点、分布;“富饶贵州”展厅展出了矿石矿物标本300多件,其中既有深沉厚重的矿石标本,也有绚丽多姿的矿物晶体;“奋进贵州”展厅则通过300多件(套)文物,展现了贵州自然资源发掘利用的发展历程。
据介绍,贵州省地质博物馆自8月14日起正式向公众免费开放,游客可关注贵州省地质博物馆微信公众号,使用第二代身份证或护照信息预约7日内参观券。
8月19日,游客在嵌入地板的岩石上寻找生物化石。新华网 卢志佳 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