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 | 促进世界和平与发展,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彰显大党情怀 展现大国担当
作者 焦玉石
中共贵州省委党校科学社会主义教研部副教授
2012年党的十八大报告正式提出“要倡导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十年来,习近平总书记在国内外多个场合一次次阐释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概念,使其内涵不断丰富和延展。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中国共产党人站在人类前途命运的历史高度,以世界眼光审视全人类共同面临的发展难题和挑战,以维护和促进全人类利益和福祉为目标,全面、系统地就“世界怎么了、人类该怎么办”这一世界之问所给出的中国回答和中国方案。近年来,“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被多次写进联合国大会决议,越来越得到国际社会的普遍认同。
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主要有三处提到“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第一处是在报告的第一部分,总结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这里我不作过多阐释,主要谈谈另外两处。
第二处提及“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地方,是在报告的第三部分“新时代新征程中国共产党的使命任务”,这是我们要特别关注的。报告明确提出了“中国共产党的中心任务”,其中强调要“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是报告的一个重要亮点。在进一步阐释“中国式现代化”的内涵时,将“走和平发展道路”纳入特征之中,阐释本质要求时,写入了“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这是中国共产党将人类发展大趋势、世界变化大格局、中国发展大历史相结合,正确认识和处理自身发展同外部世界的关系的生动体现。中国式现代化不是封闭的、自我实现的现代化,中国发展离不开世界。人口规模巨大的中国实现现代化是对人类发展巨大贡献,同时坚定奉行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不断以中国新发展为世界提供新机遇,推动建设开放型世界经济,更好地惠及各国人民。
2021年7月6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共产党与世界政党领导人峰会上的主旨讲话中提到,“我们要本着对人类前途命运高度负责的态度,做全人类共同价值的倡导者,以宽广胸怀理解不同文明对价值内涵的认识,尊重不同国家人民对价值实现路径的探索,把全人类共同价值具体地、现实地体现到实现本国人民利益的实践中去”。将“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纳入“中国式现代化”本质要求的新论断,正是将全人类共同价值、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具体地、现实地体现到本国发展和实现本国人民利益的实践中去的最鲜活的案例。
第三处是报告的第十四部分“促进世界和平与发展,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从标题来看,十九大报告的这一部分是“坚持和平发展道路,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标题的变化,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人坚持胸怀天下,“大道之行,天下为公”的价值信仰和“各美其美,美美与共”的博大胸襟,突显了世界面对变局、困局、危局时,中国作为负责任大国的历史担当。
如果说改革开放初期,我们党做出的“和平与发展是当今世界的主题”的重大判断,成为推动中国外交实现“两大转变”和全方位发展,成为中国实行对外开放,融入国际经济体系和经济全球化大潮,寻求新发展机遇的理论基石的话,那么在40年后的今天,面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主题也正面临着严峻的挑战。过去的五年,世界经济在不平衡中艰难复苏,全球化发展受到诸多挑战,新冠肺炎疫情肆虐全球,地区热点问题此起彼伏,全球性气候问题、国际恐怖主义、大规模难民潮等,特别是今年爆发的俄乌冲突带来的地缘政治、能源安全等方面的诸多不确定性,严重困扰着全人类发展的未来前景。“世界又一次站在历史的十字路口,何去何从取决于各国人民的抉择”。在世界之变、时代之变、历史之变前所未有展开的“大变局”之下,任何人、任何国家都无法独善其身。放在这样的大背景下,学习体会党的二十大报告的这一部分,我们才能更深切地感悟“世界第一大执政党”的深沉情怀和“最大发展中国家”的责任担当。
历史证明,发展中的中国不仅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倡导者,更是先行者推动者和贡献者。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国主动将与各国命运休戚与共的决心落实到扎扎实实的行动中去,以自身发展助力全人类共同发展,中国人民同世界人民携手开创人类更加美好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