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光者·我们正青春|大漠中的铁路人

贵州广播电视台故事之声 | 2023-01-05 17:12

2023·我们正青春,聚焦各行各业为祖国建设奋斗的青年奋斗者,记录他们立足岗位、挥洒青春的精彩历程。关注青年一代在国防建设、医疗卫生、社会服务、消防救援等领域做出的成就,诠释“不负青春、不负韶华、不负时代”的新时代中国青年。今天请收听第五集《大漠中的铁路人》,本期节目讲述的是一群在人迹罕至的大漠深处,缔造铁路奇迹的中国铁路建设者的故事。

2.png
2.png

直面困难

挑战首条沙漠铁路环线

新疆塔克拉玛干沙漠,世界第二大流动沙漠,漫天风沙,高温干旱,昼夜温差惊人。就在这里有一条全长825.476公里的“钢铁巨龙”——和若铁路,正在腾空出世。

“它是单次建成的最长的一条铁路,在我们新疆铁路历史里面,是没有一次建成,一次开通能达到800多公里。”和若铁路工程管理部部长胡国星说道。既然是首创,那它的修建难度必然是不言而喻的。首当其冲的就是施工环境,地处沙漠腹地,沙暴肆虐,轻则损坏铁路设备,重则掩埋轨道。如何在这样的恶劣天气里不延误工期,就成为摆在铁路人面前的首要难题。

“一会嘴唇就裂了”、“满嘴都是沙子”,这是铁路人勘探路线的日常。此外,铁路修建需要架梁、运轨、铺轨,施工流程纷繁复杂,而施工现场分散在沙漠各处,协调管理难度极大。“大管家”胡国星作为工程管理部的负责人,心思尤为细腻,他频繁奔波于各个施工现场,绝不会轻易地放过每一次巡查,来新疆九年,他切身地感受到了铁路对于这片土地意味着什么。

沙漠中条件十分艰苦,严峻的自然环境对铁路建设者来说,是一大考验。这里夏季最高温度可达40多摄氏度,冬季低至零下20摄氏度。铁路建设者们夏季要忍受暴晒;冬季为了防止桥梁受损,无法点火取暖,在施工间隙休息时只能用被子御寒。广大铁路建设者把“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忍耐、特别能团结、特别能奉献”的无私奉献精神发挥到极致,为了和若铁路早日开通运营,真正做到了家国情怀。

风沙“磨人”

铁路人探索防沙新思路

和若铁路全线80%以上位于沙漠腹地,防沙固沙,成了工程师们的心头大患。和若铁路工程管理部工程师邓斌,负责铁路全线的风沙防护,他的日常工作就是三个字——“斗风沙”。

为了防风治沙,工程师们决定采用工程防沙和植物防沙相结合的措施。先设置高立沙障阻沙,后设置草方格固沙,同时在有条件灌溉的情况下,进行植物种植。这个特别定制的防沙“三件套”确保了铁路的路基边不起沙,避免线路周边的沙子上道危害铁路。但沙丘每年都会移动,防沙小队延伸出了新思路,设置“过沙桥”。让风沙从桥下穿过,大幅降低了沿线风沙对线路的威胁。有着沙漠里的“阿凡提”之称的中铁十四局和若铁路PJS2标项目经理张刚,“过的桥比走的路都多”,他的团队有着丰富的架桥经验,在沙漠修铁路,风沙危害、缺水干燥,对施工来说是一个非常巨大的挑战,预制装配式桥墩新技术的诞生,不仅解决了沙漠地区干旱缺水的问题,还能很好地控制质量。中国铁路人的骄傲,在于一代代传承的艰苦奋斗铁路精神,和若铁路两侧,300公里的“绿色长廊”逐渐形成。 

难题击破

奇迹缔造者重温入党誓言

在团队共同努力下,难题最终被各个击破。此前关于这条铁路的很多疑问号,逐步地变成了句号和惊叹号。“我不知道那一天是先从和田往若羌发车,还是先从若羌往和田发车,但是无论怎么发车,每个方向的头一趟车,我肯定要买那张票。”奋战一线39年的老铁路人王尽忠说道。20岁入行,今年59岁的他,最大的愿望就是要赶在退休之前,完成塔克拉玛干沙漠环线的最后一块“拼图”。

“对党忠诚,积极工作”。铁路人们数年如一日,践行着这句高昂的誓言。800多公里的和若铁路,每一米,每一步,都是漫漫征途。在这背后,是无数中国铁路建设者们的默默付出,他们都是沙漠中行走的骆驼,饱经风沙,不惧艰险,任劳任怨,创中国铁路建设之奇迹。和若铁路将于2022年6月全线开通,这意味着缩短了南疆地区的出疆路程,为南疆地区经济带来更快的发展。这条沙漠中蜿蜒的线条,正在以中国速度,续写着时代华章。

(来源:湖南广播电视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