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暑节气 | 你知道古人都是怎么避暑的吗?
小暑大暑,上蒸下煮
小暑,是二十四节气之第十一个节气,小暑虽不是一年中最炎热的时节,但紧接着就是一年中最热的节气大暑,民间有“小暑大暑,上蒸下煮”之说。
“暑”字是什么意思呢,在上古,是表示温度湿度强烈的一个特殊词。现在的人,看到的是汉字是上下两个日,或者是人顶着太阳在晒,但是甲骨文中的暑字,更有体感的形象。那是太阳在上,下面是一个巨大的釜鼎,下面燃烧着柴火。古代的釜鼎通常是专门用来蒸煮热水汤羹。
这就表明暑,不单单是太阳下的炎热,还代表一种让人难受的被蒸煮一样的湿热。
古人虽然没有温度计来衡量暑,到底是什么标准,但是有一点是能够表达暑,就是不多运动,也会流汗。通常这样的温度,全天候都是26度以上。这个时候虽然已经能够感受到天气的炎热,但是并未达到一年内最热,小暑只是炎炎夏日的开始。俗话说,“小暑过,一日热三分。”小暑虽不是一年中最炎热的时节,但拉开了“三伏天”的序幕。
冷在三九,热在三伏
冷在三九,热在三伏。古人用最直白的方式告诉我们,一年中两个极端气候阶段。我国用十个天干和十二个地支相互搭配,六十天为一周期的纪日方法,已有两千七百多年的历史了,三伏天就是按照我国古代的“干支纪日法”确定的,夏至之后的第三个庚日就开始入伏了。
每个天干都有对应着一个五行属性,庚属阳金,在五行学说里面,火是克金,金怕火,在数伏天气中逐日消减,因此古人以庚日来计“伏”。伏字的本意:趴下、隐蔽、伺机待动。在这里是藏阴气于炽热之中的意思,具有警示作用。
在我国古代除了五行学说还有阴阳学说,在夏天是阳气最盛的时候,天气太热,人就会出汗,这时候身体的能量都到皮肤表层来抵御炎热了,身体内部就没有力量来保护自己,这时候人的身体内部就像地下水一样冬暖夏凉,所以这个时候不但要“避暑”更重要的是要“御寒”,在炎热夏季要少喝冷饮少吃冰冷食物,“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以从其根”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古人怎么避暑
过了小暑就要入伏天了,你知道古人没有空调、冰箱是怎么避暑的吗?在古代,虽然没有空调和电扇,古人也会利用自己的智慧来防暑降温。
早在周代,我国就已经有了冰窖。周王室设有专门的冰务办公室,叫做“冰政”,负责人称为“凌人”。头年冬天古人从冰封的河中取出冰块,保藏在冰窖内,第二年夏天到来时,便从冰窖中取出使用,其制冷效果不逊色于空调。古人保存冰块,除了常用的冰窖,还有“冰箱”。
1977年,湖北随县曾侯乙墓中出土了一个青铜冰鉴,由铜鉴、铜缶组合而成,缶套置于鉴内,这就是原始冰箱。鉴是一种大盆,使用时将盛满饮料或食物的器皿放进去,四周围满冰块,合上盖子,随时取用。冰鉴的工作原理,是依靠装在鉴内的缶四周的冰块,使缶中的酒、瓜果等降温,鉴内的冰块也同时降低室温。
你还知道哪些古人避暑小妙招吗?快来评论区告诉我吧。
微信扫一扫
了解更多活动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