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历史文化随笔征文大赛作品选登】天王旗
位于安顺普定县定南古城北面约1公里处的天王旗,明朝就有了,经历了多少战火,直到现在依然存在。
40年前的一张老照片显示,一条蜿蜒曲折的小河穿过温和而不失庄严的山脉,穿过石墙黑瓦的天王旗村,悠然北流。天王旗的老人介绍说,小河两边的山脉,村庄所在的一边属雄性山脉、另一边属于雌性山脉。村前望溪河对岸的嫡台山为雌,因其山脉之下,一路均有井泉奔涌入河;村庄背后的山,有五个山头,传说这地名就叫五凤朝阳。
残存的定南所衙石刻字牌坊,如今已被作为某户人家建房材料镶入墙体。大明定南所的石牌坊,曾有兵士值守,如今,大明定南所府衙门前摆着的石锣、石鼓早不知去向。那些房屋,除就地取石为墙、烧瓦以盖外,木料多为马桑树。“马桑柴、马桑柴,烧得眼泪来”。用马桑树建房的年代,据考证,300年前才有,它的好处就是具有防火功能。二郎庙、五显庙,祖师庙、观音阁、猪儿庙分布村中,每逢圣会之期,四面八方,朝拜者不绝于途。文武巷干净整洁,常有习文习武的人员出没;王衙巷内,皇气浸染,少有平民百姓出入,却多有敘义高谈者来往。《安顺府志》中载,城池东至添王旗,西抵龙潭,北抵蒙乃洞。添王旗对面的嫡台山下,市井繁荣,绸缎庄一字排开,民间日用品交易依甲子而汇集于市,牛马交易在月城弯弯,其他的集贸市场,人员往来络绎不绝。周边山头有哨,信息暗送,若有匪盗,祖师庙内钟声急促敲响之后,兵民之间,拿刀持枪,一起出动,匪盗多难得逞。
天王旗五显庙
太平时期的天王旗,路人渴饮甘泉之井。常有雅士于井旁凉亭,或下棋以乐,或吟诗作对,或说理聊天,或家长里短地相叙。
天望溪两岸,春夏之间,柳树成排而交叉,绿枝翠叶相交,形如天然拱洞,小儿戏于水,鸟儿鸣于柳。炎炎烈日之下,风起凉生。柳下石礅锃亮,闲坐其上,不需摇扇人自爽。村中有位老人说,他们小时候,河岸边的柳树有两三抱大,生产队时期,入村的桥边那棵柳树,被大队组织人砍来做掼斗,六个生产队,每队分得一张厚实的掼斗。与村中老人聊起天王旗的古老,他们说,老辈人代代相传,驿马潭边,所衙马厩,膘肥体壮的战马,或白或黑,或黄或青,到天望溪边喝水,喝足之后就用蹄刨岸边土石,大叫、狂叫。笔者1986年7月第一次走访天王旗时,有村老介绍蛤蟆口的“舌头”上有当年开明士绅张益溥所题书之诗句:
恰似蛤蟆赖石头,巍巍道左几千秋;
默默无闻不生秀,避暑又来闹不休。
河中有一块偏岩板上有石刻,繁体的“飞升”二字,一米见方,大如斗,刻迹遒劲,至今清晰可辨。晴好之日,紫气东来,莺歌燕舞,水流河清,那一道一道的翼凼,鱼跃鹅歌。晴朗的月夜,岸边柳阴下,琴鸣笛和。寨边街路,商旅不绝,一片祥和,让人心旷神怡。
河边上曾有文笔山一座,人见之而生慕。《安顺府志》“地理志”“山水”篇记载:“文笔山,在城本北四十八里,定南城北里许……”由此可知,天王旗的文笔山,清后期依然存在。
据包、张、胡三姓家谱显示,明清两朝,进士、举人,有据可查者有11人,包姓2人,即包文翰、包文仲;张姓4人,即张大定(一品荣禄大夫)、张元亨、张元琦、张泽洲;胡姓5人,即胡安懿、胡震、胡景篮、胡惠男、胡依爵等,既在朝为官,官声远播,又多以文名世。
明、清时的天王旗村,村寨虽不大,却多富贵之家。因水源丰沛,从古至今,多旱涝保收。村中子女,多勤于耕读,民风淳朴。村中楼房,房墙青丝按缝,雕梁画栋。院坝铺以厚石,以方正为贵。街道上的石块,虽不甚规整,亦厚实有加,并錾花以防滑,至今依稀可见。驿马往来,日久蹄印处处。小河在村前曲折流过,村里的房屋至少离河数米而建,以防污染望涤之水。有村老回忆,70多年前,河岸两侧风景如画,村庄一片清爽而繁华的景象。
《安顺府志》与《贵州通志》皆有旧所城之载,加之所城的遗存尚有众多物证可考,可证天王旗为旧所城之“风水宝地”,亦是明朝兴建定南所后,很长一段历史时期曾作为方圆数十里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咸同之乱”时,天王旗全村有数十家大户,村民上千人。虽有勇智者将村中勇士组织起来,奋起反抗,终因弱不敌强,横遭劫难,双方均有伤亡,后街血流成河(千人坟碑有铭文)。为铭记村人落难历史,后来村人将后街改称血水街。笔者推测,现在的定南古城后街,有可能是所城天王旗迁城址后延续所致。天王旗的所城与嫡台山下的定南城,在明清时期应该有一段共存史。
《安顺府志》卷之十二《地理志》载《顾成传》中“列栅以守,余贼在南城”。“是时,今安顺府城尚未建成,所列栅处,即今定南城”。也就是说,天王旗曾为早期定南城址。
天王旗这个山村,元属普里部,宋朝及之前的历代王朝,曾称为阿沙或曰沙补,经省民委专家意译为香樟寨。明时洪武帝赐名铁王旗,后因明末崇祯帝曾为在此处守御千户所王所官奖其功而添旗一面,因而改称添王旗,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改称天王旗。民众眼中的天王旗,不但有着历史的厚重,而且在数百年历史烟尘中闪耀着文明进程中底蕴深厚的美。
如今的天王旗,古庙、古屋、古巷、古桥、古刻多有遗存,河流近岸,争相建房造屋者比比皆是。
天王旗大神庙
如今的天王旗,若能重绘历史,翻新如旧,仿古复古,恢复风貌,则可以引旅游业兴,可升文化品位,可强经济民生!
作者介绍:
黄平,汉族,笔名黄洋、黄杨。自学汉语言文学大专文凭,1990年开始发表文学作品,至今在《贵州日报》《北京文学》等发表诗文200多篇。现为贵州省作家协会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