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凡读字丨儒,指柔弱?那你是不知他有多强

撰稿:一凡 | 2023-12-29 20:59

《法言·君子》:

通天地之人曰儒。

“儒学”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基石,早已深入到每一个中国人的血液里。

《説文解字》:

儒,柔也。術士之偁。

翻译成白话就是:儒,柔弱。也是对术士的称呼。

这怎么和我们平时所知道的“儒”不一样呢?那“儒”在古时候到底是什么呢?

图1:“需”字的甲骨文写法

“儒”字属于后生字,它的原字是“需”。所以,我们先来看“需”字。“需”字的甲骨文写法是“大”下面四个代表“水”(雨滴)的点(见图1)。“大”字就像是一个张开双臂双腿、顶天立地的成年人。在远古时代,体格出众或者能力出众的人,就会被推举为“大人”。这个“大人”就是为整个族群做贡献的人,而不同的“大人”负责不同的事务。所以,后来做官的人也都统称为“大人”。那 “需” 这个大人是负责什么工作的呢?从字形来看,就可知“需”是负责求雨的。

近代学者章太炎认为,儒者是指一种以宗教为生的职业,负责治丧、祭神等各种宗教仪式。他在《国故论衡》中说:“儒本求雨之师,故衍化为术士之称。”
汉代刘向《汉书·艺文志》说:“儒家者流,盖出于司徒之官,助人君顺阴阳明教化者也。”他认为儒家是从周代主管教育的官员转化而来的。而郭沫若考证,儒家这一称号不是孔子自家封号,而是墨家对孔子这一学派的称呼。

图2:图2:金文的“需”字写法,比甲骨文更加形象

当代学者冯友兰认为,诸子百家均出自士人:儒家出自文士,墨家出自武士,道家出自隐士,名家出自辨士,阴阳家出自方士,法家出自法术之士。儒家前身为官,在周天子缺少足够的力量来养这些官员的时候,他们的后人便流落为江湖文士,是可以理解的。

孔子在《论语·雍也》里告诫他的学生子夏说:要当就当“君子儒”,千万不要当“小人儒”。由此可见,到了孔子的时代,“儒”这一阶层已发生了相当大的分化,至少形成了“君子儒”与“小人儒”的两极阵营。

早期的“儒”主要任务是“祭天”,后来,周朝逐渐衰落,直至各诸侯国之间互相征战,不再服从统一领导,周天子就没有足够的力量来养这些官员。为了谋生,“儒”就产生了分化,有的继续为各诸侯国服务;有的就转化为巫师、相礼,替别人处理丧葬业务等等。孔子说的“君子儒”就是继续辅佐君主、履行教化职责的人;“小人儒”就是那些沦落为“术士”的人。因此,就需要造一个新字来代表原来的“求雨之师”。

图3:图3:“需”字金文的另一种写法

儒教发源自尧舜禹时期的“五教”,就是处理人际道德关系的五种基本规范。尧舜禹的臣子皋陶兴“五教”、定“五礼”、创“五刑”、立“九德”、亲“九族”,包括国家祭天、民间祭祀,甚至老百姓的婚丧嫁娶。因此,专门负责“五教”普及推广和教育职责的人,就是早期的“儒”。

图4:图3:“儒”字金文的写法

因此,金文时期就新造了“儒”字(见图4),即在“需”字的左边加了一个“人”。

图5:“儒”字小篆的写法

小篆的“儒”字(见图5),字形上又发生了变化,原来下面的“天”,变成了“而”。

图6:汉代隶书“儒”字的写法

胡适在《说儒》一文中讲:“儒”是殷民族的礼教的教士,他们在很困难的政治状态之下,继续保持着殷人的宗教典礼。然而,经过六七百年的发展变化,他们中的绝大多数人变成了教师,他们的职业还是治丧、相礼和教学。但他们的礼教已渐渐地发展到统治阶级里,向他们求学的人,有各国贵族的子弟;向他们问礼的人,不仅是各国的权臣,还有齐鲁卫的国君。这就是广义的“儒”。

图7:“儒”字唐楷、行书和草书的写法

公元前134年,董仲舒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这一主张,汉武帝开始推行。两千多年来,“儒”长盛不衰, “儒学”就此奠定了中国国学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