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水青山的交响丨46公里的“绿色约定”
今年是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20周年。在这一前瞻性的思想引领下,各地绿水青山的“生态颜值”和人民生活的“幸福指数”同步提升,朝着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目标阔步前行。在“两山”理念提出20周年之际,贵州、浙江、福建、江西、海南五省广播电台联合推出特别策划《绿水青山的交响》,听天蓝地绿水清背后的生态故事,看美丽中国新画卷。
作为武陵山脉的主峰,世界自然遗产地梵净山深藏于中国西南腹地的贵州省铜仁市,是黄河以南最早从海洋中抬升为陆地的古老地区之一,已傲然矗立了14亿年,以其独特的地质地貌、丰富的生物多样性而闻名。
在这片地球同纬度上保存最完好的原始森林中,一条总长46公里的生态廊道蜿蜒舒展,为极度濒危物种黔金丝猴拓展生存空间,履行着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绿色约定”。
黔金丝猴
在梵净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岩高坪监测站的鱼泉沟,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黔金丝猴安逸栖居,由古老珍稀的冷杉、铁杉、珙桐等植被交织成的绿色穹顶,构成了这个“地球独生子”的生态家园。这里,也是全球仅存850只左右的黔金丝猴的唯一栖息地。
张树成(左)和同事巡山
今年58岁的护林员张树成,自小在梵净山脚下长大,守护这座森林覆盖率达97%的大山已有18个年头。他说,过去巡山时,偶尔能见到一两只黔金丝猴,如今和它们不期而遇的次数越来越多。“有时能碰到成群的黔金丝猴,最少二三十只一群。”
这份日渐寻常的惊喜背后,与梵净山生态廊道的建设密不可分。
梵净山生态廊道(李鹤 摄)
一场新雨过后,位于印江土家族苗族自治县紫薇镇团龙村的龙门坳隧道两旁,草木葱茏。隧道内是车行通道,隧道上方,茂盛的枝叶从空中搭起的一座“树桥”,是为黔金丝猴迁徙而量身打造的生态廊道之一。
作为贵州生态廊道建设的首位提出者,贵州省林业科学研究院院长冉景丞道出了建设生态廊道的紧迫性。“生态形象地说就是一种关系,它是物种与物种的关系,物种个体与个体的关系,物种与环境的关系。旅游要搞,索道要开,步道要走,导致黔金丝猴的生境空间受到隔离。”
世界上一共有5种金丝猴,黔金丝猴对人类活动最为敏感,被称为最害羞的金丝猴,它的生存状况好坏,直接反映出梵净山生态系统的良莠。
景区开发、公路建设等人类活动,收窄了黔金丝猴本已狭小且分散的家园。此外,随着适应性更强的藏酋猴种群扩张,双重压力下,使得黔金丝猴的生存空间进一步被压缩。
为了消除黔金丝猴生存环境的威胁,2023年1月,贵州省林业科学研究院和贵州梵净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联合启动生态廊道建设。冉景丞认为,要真正保护黔金丝猴这种物种,最重要的是给它一个适生环境。“同样的海拔高度同样的气候条件,它为什么不去?因为路被切断了,我们给它建一条路,让它过去,拓展黔金丝猴的生存空间,这样它的‘家’就变大了。”
梵净山(李鹤 摄)
生态廊道项目是贵州省武陵山区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修复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梵净山所处的印江、松桃、江口三县建设了呈C字形分布的7处生态廊道,带状种植黔金丝猴喜食的武当玉兰、枫杨、四照花等树种,同时,种植黔金丝猴可以跳跃的高大阔叶林,增设饮水点和监测设备。这条总长46公里的生态廊道环线,打开了黔金丝猴的迁徙通道,为黔金丝猴等生物扩展了295平方公里的生境空间。梵净山管理局规划建设科负责人石磊说:“通过人工栽植一些黔金丝猴喜食的植物,丰富迁徙通道上的植被,去年到今年我们就发现一大群黔金丝猴从上面过,说明它对这个廊道有一定的适应性了。”
超越传统的生物通道,生态廊道是一张被打通的“三维关系网”,通过植被演替、行为引导、社区共治为黔金丝猴打造适宜的生存环境。
村民聆听宣讲(王东 摄)
进入夏季,生活在密林中的黔金丝猴也活跃起来。梵净山管理局紫薇镇管理总站总站长张金发来到印江自治县紫薇镇豆凑林村,给村民们宣讲黔金丝猴的生活习性,呼吁大家共同保护梵净山生态环境。
“就是告诉大家,梵净山生态廊道建设好后,大家要积极地保护它,进山的时候不要把火带进山里,避免引发森林火灾,同时不要滥砍滥伐,要保护好我们梵净山的野生动植物。”
豆凑林村是生态廊道的建设点之一,村庄周围的树林中生长着四照花、野鸭椿、猕猴桃等植物,是黔金丝猴栖息觅食的区域。听了张金发的讲解,村民田茂飞说,不打扰就是最好的保护。“我们不要去破坏设施设备,不打扰黔金丝猴的生活,让它在这里繁衍生息。”
在保护区内,主动为生物“让步”的人还有很多,有的村民选择搬迁开启新的生活,有的村民放下砍树的斧头,发展其他产业,一份份“绿色约定”,在冉景丞看来,这就是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我们为了保护黔金丝猴猴,让老百姓不要去砍柴不要去挖药,就限制了他的收益,怎么回馈给他们?比如说教他们仿野生种植天麻、仿野生养蜂,让老百姓既有付出也有收益,这样就解决了发展和保护的冲突。生态廊道要建立起这种关系,它的核心就是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梵净山
如今,梵净山生态廊道建设已初见成效。经监测发现,核桃湾、麻溪坳等生态廊道捕捉到了黔金丝猴的迁徙轨迹,更欣喜的是,这条最初为“地球独生子”开辟的绿色通道,正为区域生物多样性保护提供了新的方案。冉景丞希望,通过梵净山的试点,可以辐射到更大区域。
“贵州有200多个保护地,我们想对这些一个个散落的生态元素进行挖掘和分析,通过生态廊道这种方式把它链接起来,形成一个大的生态网络,去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这是一件非常有价值的事。”
黔金丝猴(李鹤 摄)
走遍梵净山保护区的每一座山,趟过每一条河,张树成用脚步和汗水守护这座繁衍着7925种野生动植物的“生物资源基因库”, 也见证了人类与黔金丝猴的和谐相处。 “今年听到的黔金丝猴的叫声,比去年近了100米。我会继续走下去,因为保护好梵净山,就是保护我们自己的家园。”
(印江融媒 田林 王东 文中部分图片来源:梵净山管理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