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典阅贵州》系列片第九集——《活着的甲骨文——水书习俗》

节目指导中心《精品制作工作室》 | 2024-09-07 17:30

自8月26日起,《典阅贵州》系列片第7至12集将在贵州广播电视台6频道播出。贵州的民族文化丰富多彩,包括民族古籍书籍、碑刻、口传和建筑、服饰、音乐、器具等方面,其中民族古籍不仅承载着各民族优秀传统文化,还蕴含着丰富的哲学思想、人文精神、价值理念、道德规范。

贵州省民族宗教事务委员会和贵州广播电视台推出的《典阅贵州》系列片,将以贵州世居民族经典古籍为依托,来展现多彩贵州的丰富民族传统文化,推动少数民族古籍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让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活起来,讲好多彩贵州民族古籍经典故事,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9月9日周一20点10分,《典阅贵州》将在贵州广播电视台6频道播出第9集《活着的甲骨文——水书习俗》,敬请届时收看。

《活着的甲骨文——水书习俗》

水族自称“睢”(suī ),因发祥于睢水流域而得名,故民间有“饮睢水,成睢人”之说,千百年来,经过历史的过滤和水族文化自身的不断完善和发展,水族在许多领域都形成了一些独特的文化习俗,包括民居建筑,图腾崇拜,丧葬造屋,生活起居,歌舞服饰等,但这些文化元素都离不开水书。

水书是水族的古文字、水族书籍的通称。记载了水族古代天文历法、宗教信仰、伦理道德、哲学思想、诗歌音韵等诸多文化信息,被誉为水族的“百科全书”。水书是水族的精神支柱,同样也是研究水族历史文化的珍贵典籍。

水文类似于甲骨文和金文的古老文字符号,被誉为象形文字的"活化石"。水族古文字既有图画文字和象形文字,又有抽象文字,与甲骨文如出一辙,说明水族先民与甲骨文时代的古华夏民族有密切的联系。

水书《正七卷》在内容上与《鳌头通书》、《象吉通书》等文献相关内容的高度一致,在行文格式上《正七卷》也多有借鉴汉文献的情况

水书的文字符号数量较少,未能对应记录语言,体系独特,水书抄本难以独立运用,因此几千年来,水书是靠一代又一代的水书先生通过口传与手抄结合的形式流传下来的。

水族文字的保护与传承,民间与政府都在探索着新的传承保护路径。2006年四川出版集团巴蜀书社,和四川民族出版社出版了,大八开宣纸套筒印刷160卷的巨著《中国水书》。

至今水族人依然保留着远古遗风,骆越遗俗,具有象征意味的祭祀活动,也正是水族人内容到形式的积淀和演变,“水书文献”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正以全新的姿态,面向未来走向世界